隨著美國量化寬松一發不可收導致全球資金面持續過剩,北美能源獨立對全球油價形成下拉效應,由于氣候異常等原因導致全球糧食供應偏緊,將這3個線條拼接在一起,一幅由“石油美元”向“糧食美元”的圖景便清晰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就糧食方面對外依存度日益升高的中國而言,對于國際糧食市場價格的波動自然格外關切并積極求解。
應該看到,關于糧價問題,除了貨幣超發外,糧食之所以成為資本“理想”的逐利目標,國際市場上糧食供應近年來持續偏緊是主要的炒作因素。
而糧食供應的偏緊又不僅僅是短期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隨著全球范圍內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對糧食本身的消費量在加大,另一方面對以糧食為飼料的肉禽蛋奶和以糧食為原料的加工類食品需求量也在猛增。
凡此種種都表明一方面糧價上漲將是長時期的趨勢,需要做好長期應對的思想準備;另一方面,糧價上漲是一連串事件疊加所致,需要綜合求解。
作為當務之急,中國首先應再次主動倡議盡快落實全球宏觀治理合作框架,提倡負責任的宏觀政策,避免以鄰為壑的濫發貨幣政策,從而不給國際炒作資本添柴加薪。
此外,中國應當尋求在g20框架下構建相對穩定的國際糧食價格體系,通過倡導糧食輸出國與糧食消費國之間更緊密的合作,來打造多贏的局面。畢竟,糧價上漲有利于改善發展中產糧國的國際收支表,但國際糧食市場過于波動,價格大起大落不利于形成穩定的生產和消費預期,產糧國很容易未蒙其利,反受其害。而如何“馴服”國際大糧商對市場的壟斷,使漲價的好處真正落到產糧國民眾的身上,從而使產糧國在“糧食美元”問題上不至于重蹈“石油美元”的陷阱,更是一個需各方戮力求解的議題。
糧食是一個比石油更具政治敏感性的議題。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只從一國利益出發。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進行對沖性操作有其必要性,但主要著眼點應在于穩定市場加大供給,而非旨在從中漁利,進而給國際糧食市場上的“中國威脅論”提供火力。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