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濕潤的空氣籠罩著潮汕平原,在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海門鎮競海村,記者看到一行行綠色的蘿卜葉覆蓋著大地,泥土中胡蘿卜紛紛冒出了頭,自動噴頭不停地向田間噴灌。一輛粵a牌號貨車停在田邊,幾位農民將一個個帶著泥土芬芳氣息的蘿卜直接裝運上車。這是啟興蘿卜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
合作社理事長肖亮曙告訴記者,這片濱海沙地陽光充足,地下水源豐富,周邊地區沒有工業污染,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條件。經過改造,如今每年可種植兩造蘿卜、一造胡蘿卜,間中還可種植紅薯、蔬菜等作物。現在正是胡蘿卜收獲的時候。這里產的胡蘿卜主要銷往日本,同時也供應深圳、廣州和內地一些城市。他說,別看這小小的蘿卜一斤只賣幾毛錢,可卻給周圍幾個村的農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聚合了土地、人力、科技、市場等大資源。
記者在田邊與海門鎮湖邊村的村民林漢文攀談起來。他操著一口潮汕地方話,認真地回答記者提出的每個問題。經肖理事長翻譯,記者得知他家里有兩畝多地,原來種植紅薯、蔬菜等,每年一畝地收入不到4000元。去年2月他試著拿出4萬多元加入啟興蘿卜合作社,并把自己的土地交給合作社統一管理,種植蘿卜。到去年底,合作社按照股份分紅給他兩萬多元;由于參與田間管理和維護,他另外還得到合作社給的兩萬多元勞務費。林漢文說:“沒加入合作社的村民都很羨慕我!”
汕頭市集泰種養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細奴介紹說,過去農民在這里分散種植普通作物,產值很低。他們公司發現這個地方適宜種植蘿卜,從2008年9月開始累計投入資金共3000多萬元大規模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建成4000畝連片規格化生產基地。如今基礎打好了,但要增加種植面積、提高規模效益,就得進一步聚合各方資源。
“比如,我們需要更多的土地,蘿卜的收割、分揀都需要手工操作,種植技術和質量管理需要統一的標準,在市場上需要爭創品牌提高競爭力。這些光靠企業自己是做不來的。”劉細奴說。
因此,肖亮曙等人想到以點帶面,通過發起成立啟興蘿卜合作社的形式,讓100多個農戶參與進來,把他們零散的土地整合成1000多畝生產基地。而集泰公司的統一技術培訓,使農戶們變成了有技能、規范化的人力資源。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