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茄晚疫?。?/p>
癥狀識別:屬真菌病害,幼苗、成株均可發病,可為害葉、莖、果,但以成株期的葉片和青果受害較重。葉片染病多從下部葉片開始,形成暗綠色水漬狀邊緣不明顯的病斑,擴大后呈褐色,濕度大時,葉背病鍵交界處出現白霉,干燥時病部干枯,脆而易破。
發生特點:低溫、潮濕是該病發生的主要條件,溫度在18-22℃,相對濕度在95-100%時易流行。20-23℃時菌絲生長最快,借氣流、雨水傳播,偏氮,底肥不足,連陰雨,光照不足,通風不良,澆水過多,密度過大利于發病。是一種多次重復侵染的流行性病害。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注意通風,采用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及時整枝和清除中心病株、病葉。
2、藥劑防治:發現中心病株后及時施藥效果好。藥劑有:50%霜霉疫特凈800倍液或25%雷多米爾800倍液噴霧。也可用50%甲霜銅600倍液灌根。
(二)番茄早疫?。?/p>
癥狀識別:屬真菌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苗期發病,幼苗的莖基部生暗褐色病斑,稍陷,有輪紋。成株期發病一般從下部葉片向上部發展。初期葉片呈水漬狀暗綠色病斑,擴大后呈園形或不規則輪紋斑,邊緣具有淺綠色或黃色暈環。中部具同心輪紋,潮濕時病部長出黑色霉層。主要癥狀是病部有(同心)輪紋。
發生特點: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和種子上越冬,通過氣流、灌溉水以及農事操作從氣孔、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傳播,病菌生長適溫26-28℃,高溫高濕發病重。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合理輪作、密植,選用抗病品種。
2、藥劑防治:用殺毒礬500倍液或撲海因或早疫晚疫靈1000倍液噴霧,或用5%百菌清粉塵劑每畝1千克噴粉,7-10天1次,連續3次。
(三)番茄青枯病
癥狀識別:屬細菌引起的維管束病害,病株中午萎蔫傍晚恢復,2-3天后枯死,植株仍為青色,可見維管束變黑褐色,髓部變為褐色腐爛,用手擠壓有白色細菌黏液溢出。高溫高濕利于發病。
發生特點:病菌在病殘體或土壤中或馬鈴薯塊上越冬,通過雨水或灌溉水從根部或莖基部傷口侵入,在植物體內的維管束組織中擴展,造成導管堵塞或細胞中毒,病害發生的最適溫度為30-37℃,最適ph6.6,久雨或大雨后轉晴發病重。
防治方法: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