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歷立冬前夕,記者在福安市下白石鎮湖頭村書壇果業合作社示范果園看到,中國最晚熟龍眼“立冬本”新品種開始采收。
農業部中國熱帶農業科技協作網、福安市政府、福建省農科院,4日聯合在下白石鎮舉行福安市首屆特晚熟龍眼采摘節。權威專家認為,中國龍眼中熟品種(8月上旬~9月中旬采收)比重偏大約占70%,發展晚熟龍眼(9月下旬~11月中旬采收),已成為解決中熟鮮果集中上市,價低滯銷、果賤傷農難題,緩解東盟零關稅龍眼進口壓力,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中國是世界龍眼原產地,栽培歷史2000多年,目前總面積568萬畝、總產量147萬噸,均居世界第一(占73%和76%),總產值67.8億元人民幣。2005到2011年,中國龍眼面積減少6%,但總產量增加31.8%,總產值增長58.8%。福建寧德、福州、莆田和四川瀘州是中國晚熟龍眼優勢產區,總面積達17萬畝,每年助農增收5.92億元人民幣。
福安市湖頭村書壇果業合作社農民葉書壇告訴記者,“種植立冬本、冬寶9號、松風本等晚熟龍眼新品種,今年產地收購價每斤5~10元,比中熟的福眼高1~2元、烏龍嶺高3~4元,平均每畝增收3000~5000元,合作社90畝示范果園每年可增收20多萬元,現在大家都搶著嫁接晚熟龍眼新品種。”
福建省農科院許家輝研究員介紹,2008年起,專家組加強與地方農技部門合作,在焦城區、福安、霞浦等地建立科技下鄉“雙百”行動晚熟龍眼示范片710畝,采用高接換種技術,種植該院選育多個晚熟新品種,推廣“控冬梢防沖梢、疏花疏果、樹冠整形矮化栽培、掛樹保鮮”等關鍵技術,有效解決了龍眼產量大小年問題,成熟期由10月上旬推遲到11月上旬,平均畝產1000~1500斤,最高可達2000斤,已在寧德推廣4.2萬畝。
福安市果業協會林青會長告訴記者:在福建省農科院支持下,福安全市5000戶農民種植晚熟龍眼2.6萬畝,有1.66萬畝投產,年產量7200噸,產值9800多萬元,發展晚熟龍眼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興產業。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