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大米生產量連續3年來持續下降,今年更是降至407.4萬噸,較之2001年的551.5萬噸,10年來大米產量下降了150萬噸。同時大米自給率也由2000年的102.9%降至2011年的83%,照這種趨勢下去,韓國大米自給率持續下降將不可避免。為了加強作為主食的大米的穩定的生產及糧食安保,韓國將召開兩次糧食政策課題。
目前,韓國大米生產自給困難,其根本原因是大米收入所得惡化,持續的收入不穩定造成了生產減少。
生產費用每天均有所上漲,但收入反而有所減少,農戶只能放棄水稻種植。
據韓國統計廳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每10a稻田所需的生產費用2002年至2006年年平均為57.962萬韓元,2007年至2011年年平均費用增至62.0919萬韓元,上升了4.1299萬韓元(7.13%)。相反,同期稻農收入則由62.0316萬韓元降至53.3442萬韓元,減少了8.6874萬韓元(14%),考慮到物價上漲這一因素形勢更加嚴峻。
據農協經濟研究所透露,將消費者物價指數考慮在內的每10a土地大米實際收入2005年為63.3886萬韓元,2010年降至43.4162萬韓元,減少了近20萬韓元,按實際收入計算,年平均降幅達到了7.3%,事實上大米收入保障即付制對穩定收入產生實際影響。
據分析,大米即付金包括在內的10a農田農家所領取的即付金在大米即付制度改編之前的2003/2004年平均金額為121.2912萬韓元,2010/2011年平均即付金降至101.663萬韓元(16.2%)。這正是大米生產減少的原因。
實際上,大米即付制度在某種程度上緩沖了收入下降帶來的沖擊。
據gs&j協會報告書顯示,大米變動即付金對生產的獎勵成果使得每年農田栽培面積增加了3.4萬ha。越來越多的對大米收入失望的農戶放棄種植水稻,但即付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挽留了他們,但現行的即付制度在穩定收入方面仍存在一定限制。
來源:轉載: superman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