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在施肥方面,存在較多誤區,容易出現施肥不當的現象,造成施肥后肥效差、見效慢,甚至造成植株死亡。因此,在施肥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誤區一:施肥時越靠近植株莖部,肥料越易被吸收
這是在農村中存在較多的現象,這種施肥方法存在較大的危害。因為植物吸收營養成分的部分是在根毛區,植物莖及根(根毛區除外)吸收營養成分很少或不吸收,施肥時越靠近植株莖部(幼苗期除外),肥料離植株營養吸收部位越遠,因此越不容易被吸收,如果施肥過多,濃度過大,則容易出現“燒苗”現象的發生。因此,施肥時應根據植株的地上部生長情況及地下部根系生長情況確定施肥位置,確保施肥效果。
二、誤區二:農作物出現缺肥現象后,再施肥
肥料施入后,一般需要5-7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農作物出現缺肥現象后再施肥,則會造成作物缺肥時間加長,造成減產,所以,施肥工作應根據農作物需肥特性進行,提前8-10天施肥。同時,農作物的養分吸收也與光、溫、水、施肥方法(如干施、淋施、根外追肥等)有關。光照強、溫度高、水分足則加快作物養分的吸收,相反,則吸收放緩,根外追肥因養分直接被葉片吸收,所以見效快,可遲施,但濃度要低,以防損傷葉片,淋施可使肥料直接滲入植株根部,見效較快,也可適當遲施,干施肥效慢,應早施。
三、誤區三:只要農作物營養生長好,就能獲得高產
農作物的生長包括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個階段(葉菜類、肉莖類作物除外)。生長前期施足氮肥,能促進營養生長,但如果在生殖生長期偏施氮肥,則會造成作物貪青,影響生殖生長,阻礙營養物質的轉化,反而使產量降低,品質下降。因此應根據作物生長情況進行施肥,前期以氮肥為主,促營養生長,中后期以氮、磷、鉀配合施用,以促進生殖生長,提高產量。
四、誤區四:只要施足肥料,就能獲得高產
各種作物全生育期以及不同生育時期所需養分種類及數量均有所不同。如果施肥時不根據作物的需肥特性進行施肥,一是使作物出現缺素癥、抗逆性以及抗病性下降,造成產量降低、品質下降,二是使部分作物需要量少或基本不吸收的養分殘留或流失,造成肥料浪費。因此,應根據植株的生長特性決定施肥的種類和數量,充分發揮肥效。
來源:河北省辛集市無公害檢測中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