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長豐縣部分農民遭遇“晚茬草莓”難賣的困境。在報社呼吁和相關部門支持下,明天,在合肥的四個草莓臨時銷售點,記者將幫助草莓果農義賣草莓。
臨時銷售點,現場義賣,曾經8毛錢一斤都沒人要的長豐草莓在媒體的吆喝下,終于有了出路。聯想報社去年義賣西瓜、大白菜,今年義賣碭山梨等,農副產品銷售這一事關民生的產業終端頻頻占據報端,并非那么令人高興,因為它們并非真的沒有市場需求,有些反而需求旺盛。
問題出在哪兒?對草莓果農來說,主要是作為廣闊市場的合肥市區與長豐縣草莓地之間數十公里的距離。正如草莓果農蔣年春的賬,刨去過路費和油錢,哪怕他300斤草莓全賣了也是賠本。在單個農民無法面對這種困境時,誰來幫他們一把?除了媒體的吆喝,我們也欣喜地看到,“看得見的手”開始給力,當地相關部門也積極聯系加工企業并免費提供冷藏車為民解難。
從地頭到餐桌的距離,既然單個農民無法逾越,以公共服務為立足之本的地方政府有責任也有能力,為市民菜籃子與農產品原產地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晚茬草莓”產地滯銷、市場卻有需求,所暴露的不僅是如何促使農產品走好最后一步的問題,更說明助農惠農長效機制并未有力、有效地發揮作用。
而且,“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的現代經濟學名言,也應該使我們意識到,不應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初級產品的銷售。更重要的是,現代農業加工業具有高產品附加值的特點,建立從田間地頭到市場一整套的加工,不僅增加利潤,更能從根本上解決初級產品的銷售問題。總之,公共服務部門將為民服務的身軀俯得更低些,以負責任的態度服務,甚至走一條現代農業加工之路才是面對尷尬的“最后一公里”應思考的題中之義。(岳三猛)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