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的農產品總量應該維持在現有水平,并略有增長。按照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要達到5.4億噸以上。不過目前我們的農產品國內自給率目標是95%,實際比這要小,大概是90%到95%之間。如果國內自給率可以適當降低到90%以下,那么,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的任務就不會那么重。
糧食安全的弦始終要繃緊,中國的糧食問題主要靠國內供給,這個大前提到2020年也不會變,但靈活機動地用好國外糧食市場也將變得日益重要。目前中國主要進口的是國外的植物油和大豆,玉米進口有逐年增長趨勢。2020年,油料作物的進口比重仍將很大,而主糧的進口量則會日益增長,但跟國內生產量相比,則仍占很小比重。
之所以對2020年糧食的產量和進口趨勢有上述判斷,是對于如下現狀,一是盡管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經邁上萬億斤的新臺階,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但隨著人口總量增加、消費結構改善等因素,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特別是糧食安全的壓力越來越大。
二是農業生產進入高成本階段。我國農業正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現代投入品大量使用,農資、農機、土地等費用呈上升態勢,人工成本提高,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加速上升,必然推高農產品價格。
三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耕地減少、水資源匱乏的趨勢難以逆轉,化肥農藥的邊際效益遞減,生態脆弱、環境污染加劇的問題日益突出,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增加農產品產量難以為繼。
2020年,中央對農村的農田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將開始發揮巨大的作用,這對農業增產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雖然如此,由于2020年,農村將有近1億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屆時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將是目前的110%到120%左右,因此上述科技和基礎設施的潛力帶來的增產將可能同步甚至落后于需求增長。
雖然有1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但尚有5億到6億的農民,因此2020年的農業經營方式將仍然以小農經營為主。不過農業生產方式的多樣化格局也將出現,也將是說,各地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人口和耕地的相對比率,歷史情況選擇自身的農業發展方式。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