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環境治理奶牛產奶的質量受環境影響較大,如果不講衛生,往往導致奶質不達標、產奶量下降。牛生長適宜溫度為10℃~25℃,冬季采用封閉式舍內拴養,要求圈舍采光、排水、通風及保溫性能良好。養殖戶必須經常打掃圈舍,每天清理1~2次糞便。同時,做好消毒工作,冬春季每周對牛舍及周圍環境消毒一次,并做到飼料、飲水衛生,不要喂霉變的飼料。
嚴格選購奶牛奶牛的生產性能和體質外貌有一定關系。好的奶牛頭面清秀、嘴寬鼻孔大、血管顯露、被毛細短而有光澤、皮下脂肪沉積不多、胸腹寬深、背腰平直、后軀發達、尻部寬長而平;乳房大而不下垂,乳頭松軟,大小適中,乳房擠奶前后形狀變化較大,乳井大而深,乳靜脈粗而彎曲,四肢健壯。凡是粗毛大骨、體質疏松、凹背、山羊乳房等,產奶量都不會高。要挑選5~6月齡斷奶體重在200公斤左右健康的犢牛,其雜交父本最好以安格斯牛、利木贊、夏洛來、西門塔爾、皮埃蒙特為好。入欄前除對圈舍充分消毒外,對新購進犢牛也需用0.3%過氧乙酸溶液體表噴灑消毒,對虱螨較多的牛再用2%敵百蟲溶液噴灑驅除。
堅持科學飼養一般奶牛個體產奶量的差異,30%是受遺傳影響,70%是受外界環境條件影響,而在外界環境中,飼養管理是最重要的因素,特別是飼養水平和飼料影響較大。優質的青干草、青貯飼料及多汁飼料是養好奶牛的基礎,精料可作為營養的補充。
把握初配年齡奶牛初配年齡不僅影響首胎產奶量,而且影響終生奶量。不少奶牛戶在犢牛出生不到18月齡,體重僅有250公斤左右時就配種,常常導致難產。因此,養牛戶不能急于求成,應加強飼養管理,當牛體重達到360~400公斤時方可進行初配。奶牛最理想的產犢間隔是365天,即產奶期305天,干奶期60天,一年一胎。
控制產犢季節應有計劃地把產犢季節控制在冬末和早春,這樣母牛分娩后的泌乳旺期,正好在青綠飼料豐富和氣候溫和的季節,母牛催乳素分泌旺盛,又無蚊蠅侵襲,有利于產奶量的提高。
來源:安徽農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