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大豆作物與果樹、馬鈴薯、玉米等作物高低套種的栽培模式遍布隴原田間地頭。我省農技人員積極探索大豆種植模式,將旱作農業項目與大豆等多種作物的高產栽培模式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創新了多種大豆栽培模式,促進了我省大豆產業的迅速發展,目前全省大豆種植面積發展到300萬畝,平均單產提高20%。
由于近年來我國大豆自給率持續降低,進口率持續增長,迫切需要提高國內大豆生產產量。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和農業部大豆產業體系鎮原大豆綜合試驗站雙方協作,引進試驗示范大豆新品種和新的栽培模式,推動了我省大豆四大區域的生產,在黃土高原旱作農業區、隴南山區半干旱半濕潤區,油菜收獲后和冬小麥收獲后復種大豆,春播大豆模式為幼齡果園套種大豆;沿黃灌區和河西灌區的大豆種植模式均為間作套種,大豆分別與馬鈴薯、孜然、小麥、玉米、西瓜、食葵等作物套種栽培。果樹套種大豆,大豆平均畝產150.9公斤,畝產值694.14元,比種小麥畝產值增加214元;地膜馬鈴薯套大豆,畝產鮮薯2200至2700公斤,畝產大豆150至200公斤;甜葉菊套作大豆,晾干甜葉菊畝產量350公斤,大豆畝產量117公斤,綜合畝效益4085元。
我省農技人員不斷探索,將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一膜兩用技術、全膜覆土穴播技術、適期精量播種、機條播技術、科學施肥及病蟲害防治等綜合栽培技術在大豆生產中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全膜雙壟溝播大豆平均畝產218.5公斤,較普通半膜覆蓋大豆增產42.62%,較露地大豆增產49.76%;全膜覆土少免耕穴播大豆平均畝產204.7公斤,較半膜覆蓋大豆增產33.62%,較露地大豆增產40.3%。并通過早熟馬鈴薯套大豆、西瓜套大豆、果豆套種等種植模式的示范推廣,開拓了擴大大豆種植面積、提高產量的新途徑。由于大豆作物產生的根瘤菌培肥了土壤,促進了套種作物良好生長,形成了用地與養地的良性循環。(王朝霞)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