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制種和栽培過程中,經常遭到病害和雜菌的襲擊,造成劣質、減產,甚至絕收。現介紹幾種主要病害的危害癥狀、規律及防治方法。
一、疣孢霉菌病
1.癥狀及規律主要危害平菇、蘑菇、金針菇等,菌絲體和子實體上均有發生。該病原侵染的最有利時期是菌絲由營養生長轉為生殖生長階段。若菇蕾形成期被侵染,則看不到正常菇蕾,而是有大量畸形病菇提前3~4天出現,且不能進一步分化成為菌蓋和菌柄,呈硬馬勃狀團塊;幼菇生長期被侵染,病菇菌蓋發育不正常或停止,菇柄膨大變形、變質,呈各種扭歪畸形,病菇后期內部中空,菌蓋菌柄處長有白色絨毛菌絲,進而變成暗褐色腐爛,發出臭味;子實體生長的中后期被侵染,輕則菌蓋表面產生許多瘤狀突起,重則在菌褶和菌柄下部出現白色毛狀菌絲,漸呈水泡狀,滲出水滴,褐腐死亡。
2.防治方法①預防措施。選用抗病品種,菇房嚴格消毒,培養料進行高溫堆制發酵和后發酵處理。覆土要在使用前5~6天進行多菌靈消毒。②管理措施。初發病時,應立即停止噴水,加大通風量,降低空氣濕度,溫度降至15℃以下;發病嚴重,應除掉帶病覆土,更換新土,燒毀病菇。③藥劑防治。清除病菇后,用25%多菌靈以1:400倍或65%代森鋅1:500倍噴灑床面。
二、輪枝霉病
1.癥狀及規律又稱輪枝霉褐斑病、褐斑病、干泡病、干腐病。其癥狀與疣孢霉病較相似。子實體生長初期被侵染,不分化菌蓋菌柄,只形成馬勃狀團塊,但該病后期不從菌塊滲出汁液,也不散發臭味。子實體生長中后期染病,先在菌蓋上產生許多針頭大小的、不規則的褐色點,逐漸擴大發生凹陷并呈灰白色,潮濕條件下病斑上長出白色霉狀物。菌柄受害時形成縱向褐色條斑,基部變黑加粗、干枯。
2.防治方法①培養料進行高溫發酵和二次發酵,對覆土進行藥劑處理,注意環境衛生。②防止菇蠅、菇蚊等害蟲進入菇房。③加強管理,經常通風換氣,防止高溫高濕,噴水后要注意通風。局部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菇。④藥劑防治。對發病處用多菌靈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800倍液。
三、鐮孢霉枯萎病
來源:趙縣農牧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