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高發期,該病主要侵染黃瓜的葉片、瓜條、莖蔓等部位,由于其在葉片上的危害癥狀與黃瓜霜霉病的危害癥狀相似,所以給選擇防治措施帶來一定困難,常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所以菜農要及早采取措施防治。
一、降濕防病該病在氣溫18~26℃、相對濕度低于70%時易發生。露地黃瓜在氣溫已能滿足發病條件時,可采取措施降低田間濕度,避免或延緩病害的發生。通風條件差的地塊,應適當降低種植密度。在進入雨季前,低洼地塊要做好防澇、排水的準備工作。要適度整枝打葉,改善田間通風條件。要根據天氣、田間干旱情況及植株長勢,適量澆水,雷雨過后,應用井水串澆,以降低田間溫度。
二、癥狀識別該病在葉上初生時呈油浸狀淡綠色小斑點,再擴大成多角形黃褐色病斑,后又變為灰白色,易穿孔破裂,濕度大時,葉背面病斑處有白色菌膿;瓜條染病時,初生水浸狀暗綠色小病斑,擴展后病斑可互相連接,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濕度大時,患病部位有白色菌膿;莖蔓上的病斑與瓜條上的病斑類似。黃瓜霜霉病在葉面也發生多角形黃褐色病斑,若兩種病害不易區別時,可采摘1~2片病葉,用清水洗凈,放入一個干凈的塑料袋內,密封后放在溫度適宜處24~48小時后,查看葉背面病斑處,若出現白色菌膿,則為細菌性角斑病,若出現黑色霉層,則為霜霉病;有時,發現病葉上有的多角形黃褐色病斑處有白色菌膿,有的多角形黃褐色病斑處有黑色霉層,則表示田間細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同時發生。
三、避免傳染該病病原物為細菌,多從傷口或水孔處侵入植株。因此,田間管理時要注意,整枝、綁蔓等農事操作若是在晴天,可在上午露水干后再進行,以促進傷口盡快愈合。遭受冰雹后,應及時全田噴藥。對初發現的病葉、病果等,應及時摘除,裝入袋內(包括整枝時產生的各種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不能隨意丟棄在田間。
來源:農藥工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