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下調查時,常聽到農民說,現在土壤施肥越來越多,過去施一二十公斤化肥,畝產三四百公斤,現在施三四十公斤不見效果,真的是土壤的“胃口”增大了嗎?的確,在不少地方農田土壤的胃口是增大了,其原因有四點:
用肥單一俗話說,生嘴的要吃,生根的要肥。農作物一生中需要吸收各種養分,如氮、磷、鉀、鈣、鎂、硫、鐵等大量元素養分和硼、錳、鉬、鋅、銅等微量元素養分。這些元素各有專長,在作物體中缺少哪一個都不行??墒乾F在施用化學肥料,大多是只含有作物所需的一種或兩種營養元素,這樣長期地單施下去,結果土壤中的營養元素,多的太多,少的更少,而作物的產量又是由缺少的那種營養元素來決定的。如磷能促進作物體內細胞的分裂增殖和有機物的合成、轉化、運輸,提高作物的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并能提高產量和品質,如果供磷不足,莖葉就會停止生長,根系發育不良,分蘗少,抽穗、開花、成熟延遲,籽粒不飽滿,產量不高。如在缺磷的冷浸田、鴨屎泥田中大量施用氮肥,即使施得再多,產量還是上不去;又如南方稻田中鉀素不多,如大量施用氮肥和磷肥,不施鉀肥,也不能奪取高產。所以施肥不能“單打一”,必須講究各種肥料的配合施用。
土壤板結在稻田和旱土中大量施用氨水和碳銨,而忽視施用農家肥等有機肥料,結果土壤中銨的濃度增大,把土壤膠體上吸附的鈣代換出來,隨水流失,年復一年,土質越變越差,最后造成板結,影響土壤通氣和透水性能,又影響到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動,農作物根系生長在這種板結閉氣的土壤里,影響到作物養分的吸收,而且還會生長不良,出現多種生理性癥狀,在這種土壤中即使多施單質肥,也會看不出增產的效果。
施肥不當長期以來,氮肥多施于稻田表層,利用率只有30%至50%,碳銨利用率更低,一般只有26%,其余大多數變成了氨氣,跑到空氣中去了。如果能改進施肥技術,改淺施為深施,則利用率可提高1倍或1倍以上。又如在農田中施用過磷酸鈣磷肥,不少地方為了圖快圖方便而滿田撒施,則過磷酸鈣中的磷素,就會很快地被田中的鐵、鋁固定而失效,所以過磷酸鈣應采用集中施用如穴施或溝施等,或與有機肥堆漚后施用,其利用率則可以大大提高。
來源:中國農資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