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泰國《世界日報》9月22日消息,泰國工業部部長蓬沙瓦親王在「剖析東盟市場下泰國食品工業的劣勢」報告會上透露,為實現「泰國成為世界廚房」的目標和政策,政府定下目標,在未來5年內實現食品業出口額達1.6兆銖。
蓬沙瓦說,為達成這一戰略目標,泰國將展開的5方面工作,包括1、吸引國外食品加工業在泰投資辦廠,鼓勵使用泰國原料;2、促進食品研發,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3、嚴控產品質量,使國內銷售及出口的產品均達到國際標準;4、建立食品原材料來源追蹤調查機制;5、建立國際認可的泰國食品安全認證體系。
至于泰國在食品加工業發展的劣勢,他認為是生產成本過高且仍在不斷上升,特別是工廠勞工的雇傭費用、能源開支以及物流運輸等,食品業者需盡量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泰國貿易代表沃臘表示,泰國的食品產量高于消費量,大米、木薯、橡膠的出口仍位居世界首位,甘蔗等的出口也位居第二,盡管未來越南、緬甸、柬埔寨等國家都會增加食品出口量,形成競爭,但不會對泰國帶來嚴重沖擊,因為現在多數國家對進口商品的質量要求都在提升,而與上述國家相比,泰國仍具有一定優勢。
泰國證券市場董事長乍藍蓬介紹,泰國農業及食品業上市公司共有42家,市值約7000億銖。2012年上半年,上市企業的凈利潤達290億銖,比2011年增長40%。另外,這些公司通過股市募到的資本也達100億銖左右。因此,泰國食品企業在進入東盟經濟共同體后仍具備競爭優勢。
泰國工業部食品工業研究院負責人乃佩透露,2015年東盟經濟共同體實現后,每年來泰投資食品工業的資金將達100億銖,每年能為6000人提供就業機會,也勢必促使泰國的食品出口獲持續增長。預計5年后,泰國的食品出口總值將達1兆6000億銖,其中針對東盟國家的出口總額約達3880億銖,約占24.3%。
他還認為,未來泰國食品業者還有能力前往東盟其他國家投資,包括投資建廠、銷售產品等,比較值得關注的行業有糖業、食品加工、農產品以及海鮮等,將促進泰國食品工業獲進一步發展。
來源:轉載: superman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