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國大旱引發國際玉米、大豆減產和漲價等多種因素影響,近期國內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分析人士稱,盡管未來物價大幅反彈的可能性不大,但新漲價因素不可忽視。
商務部4日發布的商務預報監測數據顯示,36個大中城市豬肉、羊肉、牛肉價格已經連續四周上漲,雞蛋價格連續六周上漲,而食用油價格上漲則已持續超過10周。
記者注意到,在一些地方的小吃店,涉及豬肉、雞蛋等菜品集體提價,一枚茶葉蛋都上漲3至4毛錢。而大型餐飲企業為保證客流量,雖然不提價,卻要忍受成本上升、利潤下滑的壓力。
國際玉米和大豆的減產、漲價被視為是影響近期國內食用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分析人士指出,此間席卷美國的嚴重干旱預計大幅削減玉米、大豆等作物產出,推動國際玉米、大豆價格飛漲。以玉米為例,數據顯示,芝加哥玉米期價自6月底以來上漲超過50%,創下了歷史新高,而且,可以預見下半年玉米價格仍將易漲難跌。
作為飼料中的重要原材料,玉米、大豆對下游養殖業的傳導作用已經出現?!叭绻暳蟽r格還維持上漲的趨勢,未來會繼續推高豬價。”卓創資訊農產品分析師孫光梅說,未來3到4個月,豬肉價格還有可能會被推高。
雞蛋價格同樣承受成本壓力,雞蛋經銷商符美蘭告訴記者,除了飼料價格上漲外,蛋雞普遍進入歇伏期,產蛋量下降,加上疫情影響,蛋雞存欄減少,這些都令雞蛋市場供需失衡。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秋季開學,中秋節、國慶節臨近,豬肉、雞蛋以及蔬菜等食用農產品需求量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價格維持高位運行的可能性較大。
專家預計,未來新漲價因素仍可能面對多方面的上漲壓力。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唐建偉認為,一是近期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國內成品油價在9月份可能再次迎來上調;二是國際糧價持續走高可能傳導至國內,推動國內食品價格的上漲;三是國慶中秋節假日期間受需求上升影響豬肉價格可能出現上漲。
不過,多位分析人士認為,新漲價因素回升增加了未來物價的反彈壓力,但年內物價并不會出現大幅度反彈。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