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已列入首選的非糧作物,并成為我國綠色能源發展戰略的新焦點;而木薯替換玉米作乙醇原料仍處于探索階段,產量不是很大。
近日召開的第二屆亞洲木薯大會上傳出消息,由于多國大旱,國際糧價短期內上漲50%,如何在不與人畜爭糧,不與糧林爭地的前提下,實現用生物燃料替代石油,再次成為全球焦點。美歐國內對糧食危機的擔憂引發了一股抵制生物燃料的潮流。聯合國(微博)糧農組織也日前也發出警告,美國國會應立即暫停“40%的玉米生產量用于乙醇生產”的指令。二十國集團(g20)快速反應論壇(rrf)計劃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舉行會議,很可能要求美國、歐洲以及其他國家廢除由政府指定的生物燃料生產目標。
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凸顯了生物燃料領域中的“非糧”機遇。我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未來重點發展非糧食燃料乙醇,并努力實現纖維素乙醇的產業化。近期,一些相關企業也開始悄然部署新格局,以期抓住商機。
糧價大漲玉米乙醇遭詬病
在經歷了前波上漲后,近半個月來,玉米期貨進入調整階段,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在主產區受災不斷、全球供需格局進一步偏緊的大環境下,后期玉米價格易漲難跌。
全球糧價波動已引起廣泛關注。g20擬在近期發起緊急電話會議,以應對美國嚴重旱災和黑海產糧區作物歉收引發的糧食價格飆漲。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長迪爾克·尼貝爾日前呼吁,在全球糧荒加劇背景下,德國應停止出售生物燃料。
2008年糧食危機前,玉米主要生產國——美國將大量玉米投入生物燃料生產,導致玉米價格大漲?,F在,美國使用其40%的玉米產量生產乙醇,在很多貧窮國家處于饑荒之際,這種做法遭到批評。聯合國糧農組織也加緊對美國施壓,要求美國調整生物燃料政策,稱種植農作物用于食品比用作燃料更重要。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