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里,湘西山區農民從稻田里收獲紅鯉魚腌制魚干的場景,令很多人過目難忘。現在,類似場景在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也能看到。經過睢寧縣農委糧作站技術人員近一年多的不斷探索,“稻鴨共作有機稻”技術已進入試驗階段,今年種植水稻時,睢寧縣稻鴨共作有機稻生產示范基地的172畝試驗田,放進了上千只雛鴨,培育無農藥、無化肥、無除草劑的綠色有機大米。
稻田傳來“嘎嘎”鴨聲
近日,筆者來到睢寧縣慶安鎮楊圩村西側的“睢寧縣稻鴨共作有機稻生產示范基地”。遠遠望去,幾十位農民正彎腰在稻田間拔除雜草,上千只羽毛黑亮的雛鴨在綠油油的稻田間不停地游動,啄食水稻田中的小蟲小魚小蝦,“嘎嘎”的鴨鳴聲在田間回蕩。
睢寧縣農委糧作站站長李振宏介紹說:“為了保證水稻田不受污染,我們在管理過程中,堅持采用人工方式拔除雛鴨不吃的燕麥等雜草,不使用任何化學除草劑,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也不采用任何化肥農藥。目前,這項技術在睢寧縣還是首例,我們也在不斷總結和摸索經驗,爭取早日讓這種生態養殖成為廣大水稻種植戶創收的新方式。”
據了解,去年“睢寧縣稻鴨共作有機稻生產示范基地”172畝試驗田落戶慶安鎮,主要是培育水稻田土壤,進行引水渠、鴨舍等設施建設,今年水稻種植時開始正式試驗“稻鴨共作有機稻”技術。6月中旬,在栽植精選水稻苗7天后,2300只雛鴨一次性落戶在此,數十位農戶變身“鴨農”,走進試驗田,負責鴨苗喂養與試驗田維護。
“當初選擇這塊水稻田,就是因為這里遠離村鎮,相對僻靜,人為干擾少,土壤、水源、大氣符合有機農產品產地要求,而且這里地勢平坦、有獨立的水系能灌排、田塊連片成方,田埂高約10厘米,便于鴨子休息與保水。”
渾水稻子好收成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