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局原局長聶振邦稱,雖然今年我國多地出現暴雨汛情,但降雨后往往帶來糧食豐收,再加上充足的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國內糧食市場穩定是可以保證的。此外,因為美國干旱影響較大,持續時間較久,就當前來看,糧食總量的減產,尤其是玉米的減產已成定局。但我國主要是進口大豆,對外部依存度超過70%,三大主糧產品,包括小麥、玉米、稻谷,都是立足于國內自己生產。
李國祥:糧價上漲不是歉收造成的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國際糧價預期暴漲,雖然確實有美國旱災的因素,但更多是國際糧食期貨市場投機者和市場分析機構的炒作。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情況來看,這場災害雖然面積較大,屬于50年一遇,但只有更小范圍的主產區受災程度只是25年一遇的水平。
從目前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來看,災害因素往往只是一個由頭,現在整個國際農產品的金融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所以每當有類似由頭的時候,都會出現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可見,近期的糧價上漲完全是預期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糧食歉收已成事實或必然趨勢。
為了制造價格上漲預期,國際投機者一直在尋找各種炒作素材,美國遭受的天災自然會被利用起來大肆渲染,但他們最期待的則是中國、印度等主要糧食進口國在國際市場大規模進口糧食。美國的天災只是國際資本炒作糧價的最初一步,只要中印等國大規模在國際市場上開始進口行動時,就將落實他們苦心營造的漲價預期,轉而利用“中印出手搶糧”實現抬升糧價的目的,賺取更大利益。
聶鳳英:政策仍以促穩定增產為主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究員聶鳳英表示,今后,我國的糧食政策仍要以促穩定增產為主,要繼續推進包括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糧食補貼等各項惠農支農政策的實施。重點在完善糧食支持政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逐步完善糧食價格調控政策,進一步完善糧食儲備制度,提高糧食安全的宏觀調控能力。
(國家糧食局)
來源:國家糧食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