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媒體報道,由政府管理的為收成不好準備的“儲備米”制度功能不全,無法避免重新被評估的局面。從2011年度開始,開始實行在收獲期到來之前從農民手中買入大米的新方針,但由于連續2年的買入量都遠遠低于目標值,因此市場大米價格居高不下。大米的儲備量低于合理水平,恐怕不能實現最初的目的,即防備大規模災害等緊急情況。
目前的儲備米制度是,政府與農民簽訂合約,在6月份之前,以競爭投標的方式購買總計20萬噸的被收獲大米。將共計100萬噸的大米設定為合理的儲備水平,替代將歷經5年的20萬噸陳米作為非主食用大米出售的政策,以達到一方面農民能夠得到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無論收成怎樣都能確保合理數量的目的。
而之前的制度是,在收獲之后由政府買進,儲備米后來作為主食用大米出售。在豐收的年份,為了保證米價穩定,儲備米的庫存要超過合理的數量,這就產生了因為要補充購買導致財政負擔也增加等問題,因此制度被重新修改了。
但在目前的制度下,政府采購情況如下:2011年產米的買入量約為7萬噸,2012年產米的買入量超過8萬噸,連續2年停留在目標值的40%左右。
由于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影響,米價居高不下,得出這一判斷的農民除了控制投標之外,還增加了與流通企業之間的直接交易,這是政府收購大米達不到目標值的重要原因。
就算加上剩下的早就該賣掉的2006年產米,儲備米量還是沒有達到合理數量,只有95萬噸。農林水產省承認失誤“沒準備應對大米剩余以外其他風險的策略”。
為此,在7月末召開的“糧食、農業、農村政策審議會糧食部會”上,委員們呼吁盡早修改儲備米制度,農水省計劃將在11月的部會上討論修改方案。(責任編輯:席培培)
來源:轉載: superman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