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和農產品供需情況來看,蟲災更多的起到了烘托利多氛圍的效果,進而推升玉米等價格重心。即使從粘蟲災分布的區域來看,此次蟲災眼下也不需過度擔憂。
據中國農作物重大病蟲測報網監測數據顯示,8月上旬,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吉林等部分地區玉米粘蟲三代幼蟲相繼暴發,面積之大、范圍之廣、密度之高為近10年罕見,對玉米、谷子、水稻等糧食作物生產造成嚴重威脅。初步統計,全國粘蟲發生面積已超過3000萬畝。其中,內蒙古發生面積約800萬畝,重發區域為通遼和赤峰;河北發生面積990萬畝,重發區域為廊坊、唐山、滄州、保定、秦皇島;吉林省發生面積180萬畝,重發區域為長春、四平、吉林、松原、白城;山西省發生面積187萬畝,重發區域為晉中。
回顧歷史,每年不管是玉米還是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都或多或少會有蟲災出現。根據筆者經驗,作為自然災害的一種,蟲災對產量的影響要遠低于干旱。干旱對農作物的影響是大面積的、破壞性的;蟲災更多的是區域性的、可防可控的。此次,玉米產區遭受的是粘蟲災害。而粘蟲是一種間歇性猖獗發生的害蟲,對溫濕度要求比較嚴格,雨水多的年份往往大發生。粘蟲災害的爆發說明今年糧食產區雨水相對充沛。因此,蟲災對產量的影響要看災害發生的廣度與深度,若粘蟲大范圍的、不可控的發生,那么玉米供需格局將會出現質的變化。
因此,此次蟲災尚不需過度擔憂——從粘蟲災分布的區域來看,重發區域多為非糧食主產區,而糧食產區發生的蟲災則多為局部地區。從目前來看,蟲災對玉米供需格局影響還不是很大,更多只是起到烘托利多氛圍的作用。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