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以來,美國持續遭遇高溫干旱天氣導致大豆、玉米等正值生長關鍵期的國際農產品走強。美豆和美玉米的種植優良率從6月初開始一路下滑,與此同時美豆和美玉米的期價均創下歷史新高。
倍特期貨研發中心主任李攀峰指出,目前國內對玉米的進口量逐步放大,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格局,但是進口玉米價格走高也能對國內玉米構成正向提振作用。豆類價格的上漲對國內豆類的傳導作用則是直接和無過度的。進口大豆價格的上漲,最明顯的表象就是推高了豆粕價格,豆油價格表現雖然沒有豆粕搶眼,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棕櫚油的拖累。就目前的豆、粕、油的價格關系看,大豆壓榨仍處于大幅虧損狀態,成本端保持價格上行的要求。
上海中期分析師經琢成認為,目前的利多仍將取決于美國天氣的變化,一旦旱情稍有好轉,高位運行的價格很可能出現大幅調整,這在7月24日的行情中已經有所反映。反之,若旱情持續,那么價格仍將有望繼續創階段性新高。從目前來看,國際市場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價格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但國內農產品中受此影響較大的主要還是進口量依賴程度較高的豆類品種,而國內的小麥、玉米、早稻基本上自給自足。
新世紀期貨分析師黃婷指出,天氣因素仍是后期農產品走勢的關鍵,若8月中上旬美國作物帶仍無有效降水,豆類可能再度引領農產走強。目前國內農產品在豆類上對國際市場的進口依賴較大,因此,本輪海外農產品對豆類的影響較大,而小麥、玉米的影響相對有限。當然,豆類市場的表現也有分化,由于大豆、油脂受政策調控較多,走勢也相對偏弱。
相關鏈接:系好“安全帶”防范大豆價格波動風險(經濟參考報)
2012年年初,一場始料未及的南美干旱使其大豆減產高達2500萬噸,全球糧油供求平衡的格局由此開始被打破,在全球強大的需求壓力下,供求矛盾日益凸顯。人們把期待的目光轉向美國,寄希望于美國今年春天能夠擴大大豆播種面積,并寄希望于美國今年風調雨順,以便盡快緩解供求矛盾。然而,人們得到的卻是失望。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