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美國中西部旱災因素主導了芝加哥農產品期貨市場。市場減產預期隨著美國中西部旱情的持續而不斷加劇,刺激芝加哥各類農產品期貨價格持續飆升,玉米和大豆期貨價格連創歷史新高。7月31日,玉米市場交投最活躍的12月合約收于每蒲式耳8.0525美元,環比上漲170.5美分,漲幅高達26.86%,創1988年以來最大單月漲幅;小麥9月合約收于每蒲式耳8.8825美元,環比上漲131美分,漲幅17.3%;大豆11月合約收于每蒲式耳16.41美元,環比上漲213.25美分,漲幅14.94%。
美國中西部的玉米和大豆產量占全美產量的四分之三,是美國的大糧倉,該地區的旱情在夏季開始之后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7月上旬,不斷公布的美國中西部最新旱情大幅提升了農產品期貨價。影響市場的因素包括:不利天氣導致美國作物質量普遍下降,特別是對正處于授粉關鍵期的玉米影響更為不利。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截至7月1日當周,美國玉米作物優良率降至48%,比前一周下跌了8個百分點,大豆為45%,比前一周下跌8個百分點;隨著旱情加劇,市場對大豆優良率的預測降至40%,而去年同期這一數據為66%,過去十年的平均值為64%。國際谷物協會預計2012/2013年全球小麥供給量為6.65億噸,低于此前美國農業部估計的6.72億噸,并且下調了俄羅斯小麥供給至4900萬噸;市場預測,作為全球小麥主產區,黑海地區小麥產量可能下降,有利于美國小麥出口,支撐小麥價格上行。美國農業部周度出口檢驗報告顯示,截至7月5日當周,美國出口玉米2280萬蒲式耳,高于此前一周的2220萬蒲式耳,大豆出口1890萬蒲式耳,高于此前一周的1389萬蒲式耳,支撐玉米、大豆期價上行。
除了天氣原因影響供需關系之外,市場炒作因素也助推糧食價格上漲。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3日的一周,對沖基金及其他大型大宗商品投資者向美國的能源、谷物與金屬市場投入了約130億美元,規模為至少兩年來最大。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