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席卷美國多地的旱災引發的食品價格上漲應該不會對美國經濟構成太大威脅,但可能會讓許多公司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reserve,簡稱美聯儲)坐立不安。
在美國遭受至少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之際,干旱氣候也威脅到了俄羅斯及其他一些國家的作物收成,糧食價格因此大幅上漲。即便在本周美國中西部地區喜逢甘露之后,與年初時相比,玉米價格仍上漲了22%,大豆價格更是上漲了32%。
消費者還未感受到這些價格的上漲,但未來他們會感受到的。從靠玉米養肥的牛肉到以玉米為增甜劑的蘇打水,美國人的食譜上到處都有玉米的身影。大豆則可以用以生產食用油和動物飼料。消費者今年享受的低水平食品通貨膨脹即將結束。美國勞工部(labordepartment)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美國的食品價格上漲0.8%,低于2011年下半年1.9%的漲幅。
在失業率高企、民眾正竭力重新積聚在經濟衰退中失去的財富之際,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若食品價格上漲,那就要擔心消費者會削減其他方面的支出了--在美國經濟如此疲弱的情況下,這可有些不妙。
話說回來,目前食品支出僅占美國消費者總支出的14%左右,已較上世紀60年代初期的28%左右大幅下降。因此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已有所減小,不過,對于受經濟衰退影響最大的貧困人群,食品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更高。
其他國家就沒有這般幸運了。食品價格在中國官方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中的權重接近三分之一,在印度更是接近一半。即使在其他發達國家,消費者花費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通常也比美國消費者高得多。
另外一個能讓美國舒口氣的因素是:在面臨物價上漲時,美國人更傾向于削減對價格上漲的商品類別的支出,而保持在其他商品類別的支出不變。例如當去年棉花價格攀升,并帶動服裝價格上漲時,消費者減少服裝的購買量,但并沒有削減在其他商品上的支出。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金寶湯(campbellsoup)和通用磨坊(generalmills)等食品企業可能不得不面臨兩難抉擇:要么上調價格,跟上成本增長的步伐,但承擔新一輪消費者流失至自有品牌產品的風險;要么眼睜睜地看著利潤被削減。餐館運營商可能也將面臨同樣的壓力。
來源:轉載: superman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