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國的進口和出口增速均出現放緩,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卻保持增長勢頭。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貿易順差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從2009的3.9%和2010年的3.0%,降至2011年的2.8%,中國對外年度貿易順差收窄一半。與此相對應的是,自2008年以來,美國對華年度貿易逆差擴大了18%。2011年,中國對很多主要大宗商品出口國都存在貿易逆差,但為何對美國長期維持順差?這其中恐怕美國的“出口管制”制度難辭其咎。
“出口管制”
是中美貿易失衡癥結
按照傳統的貿易理論,美國在技術上有優勢,那么其生產和出口技術產品,在高技術方面應該處于順差;中國的技術水平相對不高,那么其應進口技術產品。但事實上,中國從2002年以來在高技術產品上就一直保持著順差地位,而且這種順差還在不斷地擴大。這充分表明,美國對華出口潛力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原因到底何在?是因為美國的制造業喪失了全球競爭力嗎?
有研究表明,美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仍然很強,根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訪問學者霍華德·羅森的研究,全球統一關稅制度下兩位代碼的98個行業中,在2004-2008年間,美國比較優勢排名前25個產業的出口總額占出口總額80%,其中除鋼鐵和機動車之外的23個行業具有顯著比較優勢,而且這些行業大多屬于高附加值行業,包括占美國出口總額的6%左右的科學設備(hts90),占美國出口總額的12.5%的化學品、塑料及藥品等,也包括附加值較低的谷物、油籽和棉花等農產品,不過它們占美國出口總額的比例較小。
是因為中國市場不夠開放嗎?顯然不是,因為自2000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開放的發展中大國,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在很多方面已經接近或超過一些發達國家。中美兩國存在已久的貿易不平衡問題的重要原因就是美國不合理的“出口管制”制度,是美國“出口管制”掣肘其對華出口增長。
“出口管制”
違背全球技術擴散規律
來源:中國證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