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老抱怨現在的蔬菜味道不如以前了。可有人想過如今蔬菜的營養也在降低嗎?近日,有研究顯示,隨著果蔬的個頭越來越大,其中的營養素正逐漸減少。
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生化學院教授唐納德·戴維斯領導科研小組對美國農業部從1950年到1999年記錄的43種蔬菜水果的營養數據進行了研究,發現這些蔬果的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的含量平均減少5%到40%不等,其他微量元素,包括鎂、鋅、維生素b6等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減少。例如,1999年生產的蔬果比1950年的同類蔬果蛋白質平均含量減少6%,核黃素減少38%,其中芹菜、青椒和西紅柿減少的蛋白質最多,茄子和西紅柿中的維生素c則根本無法與50年前同日而語。
無獨有偶,美國久司道夫研究所對1975年到1997年的12種新鮮蔬菜研究表明,它們的平均鈣含量減少27%,鐵減少37%,維生素a減少21%,維生素c減少30%.英國對1930年到1980年20種蔬果的營養數據研究表明,這些蔬果的鈣含量平均減少19%,鐵減少22%,鉀減少14%.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范志紅副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野菜、野果等人工栽培程度低的果蔬,其中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的含量要比栽培蔬菜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栽培時間久、產量高的果蔬,通常抗氧化物質含量會下降。在2010年版的中國食物成分表中,很多種類的果蔬產品的營養數據比上世紀90年代的測定數據都有所下降。
是什么原因讓果蔬的營養日益減少呢?戴維斯教授說,現代果蔬營養含量減少實際上是"營養被稀釋".他稱外在影響因素為"環境稀釋效應",包括土壤營養惡化、灌溉不當和濫施化肥農藥等;內在影響因素為"基因稀釋效應",包括果蔬生長周期縮短和自身抗病能力減弱等。新興農業技術大多把重點放在增加農作物的單位產量、縮短生長周期和加強抗病蟲害上,而很少關心營養問題。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化肥和農藥幫助農作物抵御病蟲害和惡劣天氣,也導致農作物不需要那么多的營養物質來抵御外部不利的因素,就像人類大量使用抗生素藥物而使自身抗病能力下降一樣。
來源:生命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