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大米出口何以世界第一
泰國官方數據顯示,雖然2011年遭遇特大洪水的沖擊,但其世界最大大米出口國地位不可撼動,2011年大米出口量高達1060萬噸,總金額近2000億銖。今年1月至4月,出口量超過270萬噸,仍居世界第一。
人們不禁要問,總面積不過51.31萬平方公里、傳統農業色彩濃郁的泰國,緣何成為世界米倉?除了得天獨厚的氣候、雨水、適宜耕地及傳統農作物等自然資源外,重視大米生產的舉國體制和政府鼓勵扶持政策,也是成就泰國大米成為世界品牌的主要原因。
首先,泰國長期堅持農業優先的國民經濟基礎戰略。1982年,泰國政府制定了以新興農業工業化國家為目標的發展戰略;1995年,泰國政府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生產和推動農業新技術的應用;2000年,泰國政府開始實施提高生產率、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增強出口競爭能力的重點扶持戰略。
其次,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世紀60年代以來,泰國政府累計投入數千億泰銖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其中優先發展農田水利和鄉村交通。泰國的農田水利和鄉村交通在東南亞國家中應該說是比較好的,并為農業生產、農產品運輸流通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第三,以先進農業科技支撐和促進大米生產。其中,堅持培育推廣大米優良品種,始終是泰國政府農業部門長期堅持不懈的工作,泰國茉莉香米就是最好的佐證;引進推廣先進加工設備和科學加工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精米率;本著簡便、經濟、實用的原則,向廣大農戶推廣稻米種植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術;制定嚴格的大米質量標準。泰國大米標準是目前世界上所有稻米生產國標準中最為規范和詳盡的,并對泰國大米的出口質量起到了很好保護作用。
第四,重視促進大米生產發展中的政府行為。泰國政府在多個部委中設立了促進大米生產的農業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或實施部門,充分體現政府專門機構在農業發展中的引導和扶持作用;堅持實施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及農業投資與信貸政策,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和經濟利益,解決大米生產資金短缺的后顧之憂。泰國商務部還專門制定了促進稻米生產和出口的戰略,主要內容包括降低生產、營銷和出口成本,調整國內大米貿易,發展圍繞大米生產加工的服務業等。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