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熱浪灼人。有大蒜華爾街之稱的山東金鄉縣,直到下午5點,山祿國際大蒜交易市場內才漸漸熱鬧起來。
不過,在太陽下苦熬了大半天的蒜農和蒜商卻高興不起來。一番討價還價之后,只剩下滿臉的失望。大多數蒜農和蒜商仍在觀望。雖然一個月前,蒜價從每斤1.3元飆升到了4.2元,但誰也沒有想到,接踵而至的卻是價格大幅回落,交易近乎停滯。
再過十幾天,大蒜進入冷庫儲存的大幕即將拉開,目前仍不明朗的價格走勢也將見分曉。但無論如何,暴漲或者暴跌,都不是蒜農和蒜商所期望的結果。
單打獨斗,蒜農缺乏價格話語權
2011年,蒜價一直低位運行,但這并沒有讓種了30余年大蒜的金鄉人退縮。
在魚山鎮小李樓村,褚衍禮和往年一樣,把自家的四畝地全部種上了大蒜。村里其他村民,也很少有人因去年賠了錢而少種或不種。“不管價錢高低,該怎么種還是怎么種,這么多年了,種蒜是天經地義的事,這就好比過去種糧一樣。”
擁有60多萬人口的金鄉縣,是名副其實的大蒜之鄉。說幾乎所有農民都在種大蒜,一點都不夸張。無論是行情好還是行情差,全縣近90萬畝的耕地中,大蒜的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65萬畝左右。
“主要還是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純粹的基地化生產面積只有1000畝左右,公司或基地加農戶的形式也有一部分,但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與大蒜生產“深交”多年,金鄉縣農業局經作站站長王乃建坦言,就目前的情況看,大蒜生產的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依然偏低。
在王乃建看來,這是因為與其他農作物“三分種七分管”的生產模式相比,大蒜生產具有勞動密集的特點,要想有好收成必須“七分種三分管”,種植和收獲環節都要投入大量勞動力,而且種植風險也要比其他作物大,因此很多蒜農都不敢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規模經營。
規模化和組織化的欠缺,使得“單打獨斗”的蒜農們在整個大蒜產業鏈條中,成為了最弱勢的一個群體。在復雜多變的市場面前,由于缺乏左右大蒜價格的話語權,蒜農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非常弱,無論是暴漲或者暴跌,他們都注定要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