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第二大銀行——巴克萊銀行操縱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丑聞一案,令一些市場人士開始反思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的形成機制。市場人士指出,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在利率市場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與libor一樣,shibor也是由各銀行報價形成,未來形成機制或需進一步完善。
libor計算方法醞釀改革
英國巴克萊銀行涉嫌操縱libor丑聞愈演愈烈。3日公布的一份文件顯示,英國央行曾對巴克萊高管說,沒有必要總是把libor報得那么高。而在這份材料公布前,巴克萊的數位高管已不敵壓力而宣布辭職。
事實上,巴克萊涉嫌操作libor的丑聞已發生不止一次。監管機構發現,2005年至2009年,巴克萊高管和交易員共向libor和歐洲銀行同業歐元拆借利率(euribor)的報價員請求人為更改利率257次,試圖抬高或降低利率估值,以增加衍生品交易的利潤或降低損失。
作為測試銀行業整體資金健康狀況的風向標,目前libor利率由英國16家銀行每天向英國銀行家協會提交借貸利率估值,后者去除最高的四個估值和最低的四個估值,通過計算余下八個估值的平均值,得到每日libor值。
這一定價機制的前提是,假設各銀行如實匯報自己估計的借貸利率。因此,巴克萊丑聞也掀起了業內改革libor利率計算方法的呼聲,而英國政府已啟動對libor操作的獨立審查。
倫敦金融城政府政策與資源委員會主席包墨凱近日出席2012陸家嘴論壇時,就曾對本報記者表示,libor利率正醞釀改革,一些觀點認為,一開始libor就不應該由各家銀行來決定,而應該由央行或監管部門來決定。
形成機制需進一步完善
盡管libor計算方法如何修改還未確定,此丑聞卻引起業內對于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形成機制的關注和思考。
“shibor和libor都是不成交的報價。”某國有大行資深市場人士告訴記者,由于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僅是各家機構報價,所以理論上講,一些shibor浮息債和利率互換等金融衍生品,存在一定的利益輸送可能。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