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外電報道,過去一周,中糧集團和中國儲備糧管理公司(下稱“中儲糧”)在美簽署了采購1340萬噸大豆的協議,價值67億美元。
外電稱,上述交易中單日即向中國出售292萬噸美國大豆,創下美國農業部單日銷售紀錄。2011月1月12日,美國大豆銷售紀錄曾升至高點,也不過274萬噸。當然那也是售往中國。
那則報道字里行間洋溢著美國人歡呼雀躍的氣氛。這或許意味著,另外一部分人很不高興。
至少東北農民不高興。中國進口美國大豆越多,國產大豆市場相應越??;環保人士也很不高興,美國大豆基本上屬轉基因,連蟲都不吃的大豆,不知道蘊含著啥東西。更多充滿民族產業情懷的人肯定更不高興。
不過,純粹講市場邏輯,中糧和中儲糧等中國企業估計會選擇美國大豆。
一組數據能說明美國大豆相對中國大豆的優勢。2011年至2012年度,美國大豆平均每公頃產量為2.79噸。這不是最高的,巴西每公頃產量為2.88噸。中國大豆每公頃產量僅1.76噸,美國單位面積產量比國產大豆高出58.5%.
即便比爾·蓋茨或巴菲特愿將中國大豆推向世界,低產量水平估計也會讓它走不了多遠。
美國大豆轉基因產品居多,但出油率比中國國產大豆高。中國大豆出油率約16.5%,美國大豆出油率達18.5%.這意味著,同樣1噸大豆,美國大豆可產出大豆油185公斤,中國大豆只能產出165公斤。按每公斤9元計算,多出20公斤可多收入180元,顯然不是小數。
油脂網20日的測算數據顯示,按照廣州地區進口大豆3850元/噸,加工成本100元/噸;出油率按18.5%計,出粕率按78.5% 計,四級豆油價格為8900元/噸,豆粕價格為3100元/噸,油廠盈利水平約130元/噸。使用進口大豆多出的20公斤豆油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了油廠的利潤水平,不使用進口大豆恐怕得背上“傻瓜”的名號。
在中國東北,由于地廣人稀,黑龍江的一些地區平均每個農民能擁有1公頃的土地種植大豆,但是與美國一個農場上百公頃的面積相比,只能是小巫見大巫,這也導致美國大豆更適合現代化加工。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