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法院依法公開開庭審理李發強、周祖健等13人以及重慶市永川冠南烽爍油脂廠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一案。該案因涉案人數多、查扣數量大,被稱為重慶市最大的“潲水油”案。
(2月7日《中國青年報》)
值得關注的是,庭審中幾乎本案所有被告都表示,用潲水油制造食用油,是業界的潛規則,大家對此心知肚明,但沒人管它,只要能賺錢就行。這不禁讓人深思!從硫磺熏制生姜是行業“潛規則”,到往蛋白粉或飼料中加入有毒化學物質三聚氰胺是奶粉行業長久存在的“潛規則”,再到這次潲水油煉制食用油成油脂行業“潛規則”,不禁想問,在食品安全領域到底有多少“潛規則”?推薦閱讀很多人的手機上流傳著一則短信,充滿了讓人心酸的自嘲中國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學掃盲:從大米里,我們認識了石蠟;從火腿里,我們認識了敵敵畏;從咸鴨蛋、辣椒醬里,我們認識了蘇丹紅;從火鍋里我們認識了福爾馬林……沒有人把這當笑話,這是國家質檢總局2007年發布的進入食物的化工原料的名單。然而,在被發現并曝光前,都是“合理”的存在。
面對這樣“潛規則”,為何出現“集體沉默”的病癥?在我看來,除了歸咎于職能部門的監管不力和法律制度存在漏洞外,公眾自身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回到“潲水油”案上來說,如果全中國整個油脂行業數以萬計的普通員工,能有一個人站出來揭發,讓“潛規則”暴露在陽光之下,那么這個所謂的“潛規則”還能長久存在嗎?
在一起共生共榮的社會,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社會道德和義務的承擔。面對危害公眾健康與安全的“潛規則”,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面對食品安全領域的“潛規則”,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說不!
孫瑞灼(福建福州 公職律師)
來源:揚州新聞網-揚州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