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7日報道:臺灣《中華日報》刊出社論說,馬英九第二任期新行政團隊6日上任,是否擴大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由于事涉臺美經貿關系,再度成為燙手山芋,盡管馬當局一再重申“沒有預設立場和時間表”,但從豬農強烈反應看來,新行政團隊對美牛問題若不能妥善處理,很可能又會演變成一場風波。
文章摘編如下:
馬英九第二任期新行政團隊6日上任,是否擴大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由于事涉臺美經貿關系,再度成為燙手山芋,盡管馬當局一再重申“沒有預設立場和時間表”,但從豬農強烈反應看來,新行政團隊對美牛問題若不能妥善處理,很可能又會演變成一場風波。
2009年,臺當局決定開放帶骨美牛進口,“立委”群起抗議,蘇起因而下臺。后來“立法院”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在“三管五卡”下限制高風險的美牛頭骨、腦、眼睛、絞肉、內臟及相關制品進口。但去年美牛又驗出含瘦肉精,臺當局基于“三管五卡”對含有瘦肉精的美牛全數退運,例如今年春節期間退運量達二十五噸。
馬英九當選連任后,接見美國專家學者訪問團和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薄瑞光時,表示新行政團隊會以新思維、新做法與美方就美牛進口交換意見。馬英九強調希望能兼顧臺灣民眾健康及國際關系下妥善處理,惟未預設立場,也沒有提出具體時間表。但相關“部會”研議過程中,媒體大肆炒作,致使外界普遍認定,美牛開放進口勢在必行,而且很快就會實現,遂引起島內相關業者如養豬業強烈反彈。
臺灣牛肉自產率僅有7%,其余93%都仰賴進口,美國并非進口牛肉最大來源,臺灣之所以從2003年以后,從開放到禁止,后在嚴格限制下準予進口,因為美牛曾于2003年12月23日及2005年6月10日發現感染狂牛癥,而且美牛含有島內禁止使用的瘦肉精。惟美方于三年前,即認為臺方違反美牛“進口協議”,擱置臺美相關談判迄今。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