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金融時報》1月18日報道,自經濟開始復蘇以來,美國制造業工作崗位數量增速快于其他任何主要發達經濟體。美國生產率上升、工資上漲速度放緩,點燃了人們對美國工業復興的希望。
自2010年初至今,美國制造業凈增工作崗位數量多于七國集團(g7)其余六國之和。在那六個國家中,德國和加拿大是僅有的兩個制造業工作崗位數量有所增加的國家。如今的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為1179萬,仍比衰退前的水平低200萬左右。2007-09年間,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了約230萬;自那以后,制造業就業人數已累計增加32.8萬(經季節因素調整后數值),美國制造業即將進入持續性復蘇的希望越來越大。
穆迪分析(moodysanalytics)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markzandi)說:“我認為美國制造業正處于拐點。制造業就業人數下滑之勢已延續了幾十年。如今,制造業就業形勢開始變得越來越好。”生產率在過去10年里不斷提高、工資上漲緩慢、美元貶值,這幾個因素相結合,提高了美國的競爭力。2002-10年間,以美元計的美國制造業單位勞動力成本下跌11%,而以美元計的日本和德國制造業單位勞動成本分別上漲3%和41%。美國與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差距也一直在縮小。過去8年中的大部分年份里,中國平均工資年度漲幅都達到或超過了15%。過去幾年間,福特(ford)、卡特彼勒(caterpillar)、通用電氣(ge)以及聯合技術(unitedtechnologies)旗下的奧的斯電梯(otiselevator)等企業紛紛宣布制造業創造就業計劃。有些企業表示,它們計劃將原本設在中國、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的生產線遷回美國。
駐英國使館經商參處
二零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來源:金融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