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1月16日報道:(記者劉敏郭宇靖陸文軍)歐元區經濟前景堪憂之際,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近日再投“重磅炸彈”,下調包括法國在內的9國信用評級。降級“沖擊波”波及全球資本市場,重債國更是“憤憤不平”。
標普此時調降評級或給我國帶來何種“蝴蝶效應”?
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歐洲感冒發燒,任何一個經濟體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受歐元區9國信用評級下調影響,16日滬深股市雙雙低開,并且一路下行雙雙跌逾1%。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說,歐洲多國評級降低對中國最直接的有兩大影響,一是歐洲受負面沖擊后的市場波動會波及中國,包括資金撤離壓力加大,國內股市、債市都會直接反映出來;二是出口貿易會受到經濟不景氣影響。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認為,短期對國內的直接影響是資本市場波動,中期來看,外貿沖擊加大。“歐盟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它經濟下滑必然帶來對我國外貿出口的沖擊。”
而從更長期來說,歐洲多國評級降低還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從而對人民幣產生深刻的影響。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歐債危機對人民幣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人民幣幣值主要還是受美元的影響,一方面下調后歐元會貶值,從而帶來人民幣升值;但是另一方面,國際資金看淡歐元后,可能會購買美元資產,用美元保值,帶來人民幣貶值。
然而危中有機,專家認為,歐洲多國信用評級被調低,對中國而言,并非僅是負面影響。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指出,至少有兩個有利點值得關注:一是歐債危機加劇,歐元走弱,長遠來看可能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其二,此次歐洲多國評級降低,對于希望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和行業未必不是一個好機會。
“雖然貿易摩擦、保護主義會抬頭的可能性增加,但中國企業只要謹慎冷靜,還是可能找到理想的‘走出去機會。”丁純說。
來源:青島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