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1月12日報道:香港旅游發展局昨日公布新一年工作計劃,預計今年訪港旅客人數將會在去年四千一百多萬人次的基礎上再增加百分之五點五,而內地客已成為香港旅業的主要客源和增長支撐。香港《大公報》發表評論指出,通過大批內地旅客訪港,港人和內地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隔膜打破了、猜疑減少了,過去內地人和港人之間那一道明顯的界線是已經越來越模糊以至最終不存在了。
旅發局作為香港旅游業的策劃、推廣和監管機構,作出預期和部署是必要和及時的。特別是人所共知,今年全球經濟難望好轉,而旅游業作為香港經濟傳統四大支柱之一,絕不能“守株待兔”,坐等旅客上門,而是必須“請進來、走出去”,要加強部署、作好規劃。但規劃也得要認清時勢、找對門路,傳統的歐美市場固然不能放棄,但新興的內地市場顯然有更巨大的潛力,等待著業者去認識、去爭取和去發掘,從而為香港旅游業帶來無限商機和廣闊前景。
面對去年訪港達二千八百萬人次的內地旅客,香港旅游業界和市民都有“仿如隔世”之感。僅僅是十多年前,內地居民赴港探親尚且難于登天,赴港旅游購物就更是“天方夜譚”,而當時絕大部分內地民眾收入有限,就是有機會踏過羅湖橋頭、到了香港,看見琳瑯滿目的商品,也只能有“阮囊羞澀”之嘆。但曾幾何時、時移勢易,今天,銅鑼灣“崇光百貨”內一片“包起來”、“不貴嘛”之聲,尖沙咀、中環一帶的精品名店,店員數人民幣數到手軟……
據旅游業界數字,短途客主要是內地客,在港人均消費約為七千元,以二千八百萬人次計算,去年內地客給香港經濟帶來了將近二千億港元的收益。
事實是,大批內地居民到港旅游購物消費,主要是從二○○三年開始,當時,香港正經歷金融風暴和“沙士”疫情打擊,經濟跌到低點,社會上人心惶惶,政府施政舉步維艱,就在這個最困難的時刻,中央宣布出臺“個人游”措施,首批京、滬、穗等五個城市的居民可以以個人身份辦證到香港旅游。從此“春風吹度玉門關”,“個人游”城市一批接一批,人數增幅年年雙位數,消費能力更如溫度計上的水銀柱節節上升。去年八月間,國務院李克強副總理訪港,公布挺港三十六招,其中進一步開放更多非一線城市居民赴港“個人游”即為其中一項。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