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想象中,降稅是件美妙的事情。企業成本會下降,東西會便宜,大家能吃上便宜且品種多樣的進口蔬菜水果。
但我們的記者一路采訪下來發現,自貿區建成2年來昆明的進口東南亞水果并沒明顯掉價,多數企業成本也并無明顯下降。受經營意識、產品種類以及人員限制等諸多原因影響,自貿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對于中小商家而言還只是一個無從下口的餡餅。
兩年前,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成,中國和東盟6個成員國超過九成的產品實現零關稅,包括7000多種商品。中國對東盟平均關稅也從9.8%降到0.1%。東盟六個老成員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從12.8%降到0.6%。關稅水平大幅降低有力推動了雙邊貿易快速增長。
2年后,降稅有沒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云南的進口熱帶水果便宜了嗎,滇企成本有無下降?近期,本報記者兵分三路,從企業商家、旅游業、水果價格等方面做了抽樣小調查。
僅就受訪者的情況來看,改變是有,但受一些客觀或主觀因素的影響,降稅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似乎并未達到人們的預期。或許,一切還需要時間,“羅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
蔬果企業占盡先機
作為中國和東盟國家貿易往來的主體,企業和客商對于自貿區成立后的改變感受最為深切。記者采訪發現,身處不同行業、與不同的貿易對象國打交道的企業,在自貿區推進的進程中,邁開的步伐并不均等。
從事蔬菜出口的通海宋威公司,正好踩在“零關稅”實行的時點上。
得益于2003年的中泰“早期收獲計劃”,宋威公司的蔬菜價格競爭力明顯提升。比起仍要上高稅的競爭對手,當時宋威公司蔬菜的平均價格,大概每公斤便宜了40泰銖,折合人民幣約8元。差價使得宋威公司的農產品逐漸占領泰國進口蔬菜市場40%至50%的份額。
到2010年1月1日自貿區正式成立時,宋威公司迎來政策上的疊加優勢。“早期收獲計劃”中的產品,于2010年在中國與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的新東盟四國中實現雙邊零關稅。抓住這一機遇,宋威公司自2010年之后出口量大增。2010年全年,出口創匯3297萬美元,同比2009年的1115萬美元幾近翻了兩番;2011年盡管遭遇了泰國洪水的襲擊,出口量仍然保持上升狀態,截至11月,出口創匯4900萬美元。
來源:云南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