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金記者彭溢)日前,“十一五”期間我省種植業領域承擔的唯一一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北方優質粳稻高產綜合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該項目首次針對我省不同積溫帶稻區創建了一系列高產技術模式,為我省優質粳稻整體產量再創新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悉,該項目由省科技廳組織實施,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和省內外14家科研單位、高等院校200余名科技人員共同完成。國撥經費2000萬元,項目開展了優質超級稻綜合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綠色稻米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水稻高產抗病保優關鍵技術研究、水稻優質高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與示范四個專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和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一是項目形成了寒地超級稻群體指標和水稻超高產診斷與調控技術體系,明確了寒地不同生態區高產、優質主要營養限制因子。二是構建了綠色稻米生產和品質保證技術系統,形成了稻-鴨共棲、稻-魚共生、稻糠除草、穩健清潔栽培和鹽堿地綠色稻米生產模式。三是明確了寒地水稻障礙性冷害發生的最敏感時期及溫度,闡明了我省主要稻區稻瘟病生理小種的類型和分布。四是改制出新型高速插秧機、缽苗移栽機、遠程噴霧機,并通過機械化育苗、插秧、田間管理、收獲等環節農機農藝的結合,實現了寒地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五是建立優質超級稻水稻高產、優質生產基地3個,綠色稻米標準化生產基地3個。累計建立核心區826.4公頃、共計增產稻谷6.4億公斤,增創社會經濟效益15.3億元。
我省有關部門將根據驗收專家組的建議,將該項目取得的一系列技術成果在全省適宜稻區推廣,助推我省農業生產再上新臺階。
來源:黑龍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