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不該上餐桌
中新網1月4日報道:《澳門日報》4日發表社論說,如何防止“地溝油”犯罪反彈,讓“地溝油”徹底遠離餐桌,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當局應該善于釜底抽薪,讓大量的“地溝油”真正成為物美價廉的“生物柴油”原材料。政府部門宜對“生物柴油”這一新興產業給予扶持。同時,可以借鑒國外經驗,拓展“生物柴油”的應用范圍。
文章摘編如下:
過去一年,在食品安全焦慮下,乳制品市場亂象在年底再成為一大“敏感詞”;假冒綠色豬肉、金黃色葡萄球菌、瘦肉精、地溝油等,讓問題食品不絕于耳。新的一年,要打好百姓?!拔浮睉?,尤其是防止地溝油流向餐桌,需要企業建立誠信,也需要政府部門轉變監管觀念,杜絕地溝油再流向餐桌。
歲末年初本應是乳品促銷旺季,三元、伊利、蒙牛等大品牌卻“不約而同”提價了。從三聚氰胺、“大頭娃娃”事件之后,乳制品市場一直都不平靜。經歷了雅培“甲蟲門”、美贊臣“細菌門”和明治“召回門”等質量問題事件的2011年,知名洋奶粉上演價格“一年四級跳”,令消費者感嘆乳制品市場的脆弱。除了“不約而同”漲價,瘦肉精、地溝油也是過去一年再度紅火的食品安全“老”話題。
對中國百姓而言,地溝油已不是什么新鮮名詞,過去一年,多部門針對地溝油展開的一系列行動查處力度空前。從9月初開始,公安部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打擊“地溝油”會戰。3個多月,偵破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犯罪案件128起,查實涉案油品6萬多噸,打掉涉及全國28個省份,集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銷售等多環節于一體的制售“地溝油”犯罪網絡60個。
高壓嚴打,食用油安全開始逐步得到保證。然而,如何防止“地溝油”犯罪反彈,讓“地溝油”徹底遠離餐桌,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首先“地溝油”犯罪網絡和利益鏈條雖已受到重創,但在暴利誘惑下,很難保證沒有人鋌而走險,嚴打“鋒頭”過后重操故業;經此番整治行動,又暴露出正規食用油生產經銷企業開始染指“地溝油”黑色產業的新情況,這無疑將使“地溝油”犯罪的隱蔽性更強、治理難度更大。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