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朱自清有一件事為人稱道,這就是“不領美國救濟糧”。關于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的始末,有專家作過精細的考證,這里不贅。但有意思的是,因為此事,又因為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一文對此事格外論列,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篇名文關于朱自清的一段是這么說的: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和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這篇文章有一個直接后果實在出人意料,即人們對朱自清之死的臆測。
自朱自清1948年辭世至今,關于其死因,權威的說法是他“貧病交加而死”,而在不少人的猜想中,朱自清是“餓死”的。
但事實上,朱自清拒領美國“救濟糧”是真,拒領也肯定會給他的家庭生活帶來影響,但并不意味著他真的就沒飯吃了。從根本上說,容易讓人生出朱自清餓死印象的緣于另外一些大判斷。什么樣的大判斷呢?朱自清所處的是一個“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民生凋敝”的時代。這個判斷當然是對的,在那個黑暗時代里,豈止是知識分子,可以說除了達官貴人以外的幾乎所有中國人的生活都頗為艱辛。但是在主流和大局之外,應該還有支流和個案,比如像朱自清這樣全國有名的文化人,他的生活似乎還不會淪落到要被餓死的地步。
實際上,朱自清實死于嚴重的胃潰瘍。這種病的起因與生活的顛沛流離有關。日寇侵華時,朱自清所服務的清華大學曾幾經搬遷。戰時教授們的生活水準大大降低,這也是容易引發胃病的重要因素。但教授們的生活水準究竟低到了何種程度?是否瓶無儲粟屢告斷炊?恐怕也不盡然。
查閱朱自清的日記,可以看到,即使是在被公認生活最困難的西南聯大時期,他還是經常會有飯局,而且隔三差五就會和朋友們在一起打打橋牌。很難想象,一個空著肚子的人,會有心思和閑暇去斗這樣的巧智。可以認為,雖然當時的知識分子處境不佳,但和大多數底層百姓相比,他們的基本生活還是有保障的,更不用說像朱自清這樣名牌大學的教授了。
來源:南京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