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病從口入”,近年來法國人對食品安全可以說越來越重視,法國對于食品安全的控制也一直處于世界前列。從田間、牧場到餐桌,所有食品的來源信息都可以追溯。這樣,人們在飽了口福的同時也就少了些擔憂,吃得更安心和放心了。
每種食品都有“身份證”。在法國,從農田、牧場到餐桌,都給食品建立了由專門機構設立的認證和檔案標志制度。每個產品從產地、品種,到成分、日期和生態狀況都有詳細“身份證”記錄。接下來,產品的加工、運輸、儲存等受到嚴密地檢查和追蹤,內容包括微生物特征、儲存條件、病毒殘存和新鮮度等。
對從第三國進口的動植物食品要通過邊境檢查,并對冷藏庫、運輸設施和生產企業進行抽查。到了銷售渠道,除政府相關機構監督檢查外,食品市場為做到萬無一失還會自查。不管是大超市還是自由市場,所售蔬菜或各種食品都標明各種信息、價格,以及銷售商店和個人標志,這樣不論哪個環節出現情況,很快能找到問題所在。
多項法律防住污染可能。為了使發生食品安全危機時的追溯有法可依,法國政府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法律、追蹤、控制和監察的食品安全體系。上世紀90年代起,法國就陸續頒布了一些可操作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對食品的生產、銷售到監督都明確了責任和標準。
不安全的絕對不吃。法國人對吃的方面比較“挑剔”,如不吃野生動物,不吃河里釣來的魚蝦等。對于受質疑的食品,許多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將其拒之門外。人們甚至提出“有機食品對人體健康真的沒有任何危害嗎?”有專家就回答說,與現代大農業相比,生態農業的有機堆肥更有利于細菌繁殖,且因為被免檢而隱藏更多危險,所以法國人并不一味迷信廣告宣傳和噱頭,而是更重視食品的新鮮和清潔。顧玉清
來源:南京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