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糧食安全呈現歷史最好時期,受大國戰略思想的影響,有錢就有糧的思想開始抬頭:中國的糧食安全不一定非要靠自己,應走大國發展戰略,在全球范圍內,綜合用各種手段保證我們糧食的基本供給。這對保證我國糧食安全是非常危險的。
中國有能力養活中國人
國家統計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我國糧食種植面積11274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8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422萬公頃,比上年減少13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408萬公頃,比上年增加6萬公頃;糖料種植面積191萬公頃,比上年減少9萬公頃。
公報顯示,去年我國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產量6.0710萬噸,比上年增加516萬噸,增產0.9%;全年棉花產量616萬噸,比上年減產2.2%;油料產量3517萬噸,與上年持平;糖料產量13403萬噸,減產2.5%
以上統計數字顯示,中國現有耕地超過1.3億公頃,糧食產量自2013年突破6億噸大關,去年繼續增產達到歷史新高6.071億噸。中國的糧食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中國有能力養活中國人。
居安思危保糧安
目前中國的土地數量雖然不少,但土地質量遠不如從前,內地土地過度開發,用薄地、山地來補充良田數量;黑龍江的黑土地,原來有1米厚的土層,而現在只有40-60厘米。形成1米厚的土層需要3億年,而現在退化的速度是1年1厘米。表面上耕地沒減少,實際在隱形減少,說起來真有些后怕啊!
2014年我國大豆進口達7000多萬噸,谷物達1900多萬噸,相當于在國外屯田4-5億畝。如果不進口,飼料及工業就會爭奪口糧,中國的糧食安全將會受到影響。
中國糧食實現十一連增,連續2年突破6億噸大關,致使有些地方的糧倉不夠用了,但并不能說明中國糧食到了多的吃不了的程度了,中國的糧食也只是處于緊平衡,每年還有一定數額的進口,如有稍微松懈就有可能下滑,糧食產量一旦掉下去,沒有幾年是返不過來的。
當前無論是糧食主產區還是銷區,農民種糧積極性都不高,調出糧食的省區逐漸減少。地方政府事實上以"招商引資"為重中之重,占用耕地搞建設,忽視農業和糧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賴中央,銷區依賴產區,居民依賴市場"的思想在滋長。不少地方是"口號農業","咋呼農業",無序占用耕地的現象并未停止。這些問題不解決,農業和糧食將會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
中國的糧食安全必須且只能依靠自己
李稻葵教授講,保證糧食安全不一定非要靠自己,應走大國發展戰略。就是在全球范圍內,綜合用各種手段保證我們糧食的基本供給。包括租賃,包括金融手段,包括長期合同。這實際上是期望押寶在外國糧源上,奉行有錢就有糧,糧食安全靠進口,這是極端錯誤的,也是非常危險的。
《誰能養活中國》敲警鐘。《誰能養活中國》一書作者、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布朗前一時期再度挑起"世界能否養活中國"話題,稱中國糧食進口急劇增加、結構性糧食缺口繼續拉大、中國加快在世界上"搶糧"等論調。世界如此關注中國的糧食問題,可見中國地大物不博,糧食產能的脆弱性,以及糧食問題的敏感性,更是給中國敲響糧食安全警鐘。
從世界糧情看,糧食產量在21億噸~22億噸之間已經徘徊了多年。而世界人口由上世紀的65億,很快上升到目前的近70億,世界人口平均占有糧食只有300公斤左右,國際糧食市場回旋余地有限。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糧食年需要量近7億噸,接近世界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中國的糧食如果大量依靠進口,就會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大災難。所以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國家的戰略方針,立足國內解決吃飯問題。
中國人的飯碗主要盛中國自己生產的糧食。為中央把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新戰略鼓與呼,以我為主,舍我其誰,立足國內,自力更生,守住底線,保住飯碗,適度進口,海外屯田,巧用資源,適量調劑,科技支撐,政策扶持,提高產能,小麥、稻米口糧完全自給,谷物基本自給,方是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也是人間滄桑正道。
來源:轉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