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標準是食品安全的底線。無論標準高也好、低也罷,都是有科學依據的。食品符合標準,才不會影響人的健康
近日,湖南警方破獲了一起有毒腐竹案件。賣相光鮮的腐竹,里面摻有大量非食用的物質,甚至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硼砂、吊白塊等也摻雜其中。更令人驚奇的是,這樣的“毒腐竹”居然拿到食品安全檢驗檢疫合格報告。
民以食為先,食以安為先。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的最大隱患是人為污染和非法添加物質,導致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紅心”鴨蛋、瘦肉精等事件時有發生。問題食品層出不窮,損傷著消費者的信心,危害著食品業的信譽。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發布的《2010—2011消費者食品安全信心報告》顯示,近七成國人感到食品“沒有安全感”。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有人將原因歸結為:食品安全標準太低,或者標準缺失,或者檢測方法落后。其實,一般來講,標準都是可靠的。問題的癥結在于,很多“黑心企業”不僅沒有按照標準生產,而且將不能添加進食品的物質加入到食品中。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日常檢測很難發現假冒偽劣食品。有限的檢測項目和檢測方法,永遠趕不上犯罪分子造假能力。世界各國的食品標準都不包括造假的非法添加物指標。凡是標準規定之外使用的物質都是違法行為,都應依法予以打擊。
所謂的食品標準,主要是規定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限量。食品標準是食品安全的底線。無論標準高也好、低也罷,都是有科學依據的。關鍵是食品要符合標準,才不會影響人的健康。公眾對食品安全盡管是“零容忍”,但食品標準卻無法達到“零限量”。例如,牛奶中允許存在一定的菌落數,速凍水餃允許存在一定的金色葡萄球菌,這并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