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敏飛(云南媒體人)
衛生部網站13日發出通知組織開展“地溝油”檢測方法研究與論證工作,并向社會征集檢測方法。其發言人表示,此前征集到的5種地溝油檢測方法特異性不強,有關部門將再向社會公開征集方法。此次征集將于12月31日結束。(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09版)
此前征集到的5種地溝油檢測方案,均已“失敗”告終,這多少打擊了我們的熱情與希望。不過,衛生部再次公開征求檢測方法,可見衛生部的決心誓與地溝油死磕到底。此一舉動,讓人再次充滿希望之外,也有了一絲擔憂:如果地溝油檢測方法一直難以攻克,難不成我們要一直吃地溝油?
地溝油檢測不出來,我們只能受地溝油的困擾;而一旦這成為卸責與不作為的理由,我們受到的困擾,將是全方位的。
地溝油是一種社會公害,人人恨之,但要治理這,并不完全是技術上的難題。比如在德國,每一桶泔水都有一張“身份證”,餐廳必須跟政府簽訂回收合同;而在英國,餐廳后廚的餐廚廢油,都得定期運往指定的加工廠進行處理……從這些案例我們看到,他們在源頭預防,一切隱患盡扼殺在萌芽之中,又哪來的地溝油,又何須進行事后的地溝油檢測呢?
這般做法,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即便地溝油檢測方法一直出不來,同樣也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地溝油,有時需要的,只是轉變思維方式未必非得跟地溝油檢測較真,而完全可以從源頭上治理。管理好餐廚垃圾的去向,一貫是減少食品安全危害事件發生概率的有效手段。
征集地溝油檢測方法,這個可以有,但不能完全陷入“技術依賴癥”。畢竟,即便真的檢測出來了,那地溝油也早已進入市場,早已危害了部分人的身體健康了。對治理地溝油而言,真正行之有效的辦法,仍是從源頭預防,讓地溝油銷聲匿跡,而非技術攻關。以此觀之,相關部門仍有很多方面可以努力。譬如管理好餐廚垃圾,或實名登記,或統一用途等。
來源:華西都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