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白酒市場上渠道扁平化運動導致出現了兩個新變化,也出現了爭議。
一、渠道下沉縣級市場甚至到村鎮,有的企業開始了“直控終端,消滅分銷”。
如今,多數白酒品牌基本上都將渠道下沉到縣級市場,渠道結構為:廠家—縣級經銷商—鄉鎮分銷商—終端商—消費者;有少數白酒品牌的渠道下沉到村鎮,渠道結構為:廠家—縣級經銷商—村鎮終端商—消費者。這種模式與當年的保健品非常相似,每個鎮不但有業務員,鄉鎮重點終端甚至出現了促銷員。
針對這兩類渠道模式,筆者走訪了很多企業,發現業內有兩種對立觀點:
持第一種渠道模式(即保留分銷模式)的企業認為,做生意要專業化、細分化。該誰掙的錢誰掙,不要試圖把分銷商的錢也掙了。這樣就破壞了生意上的生態圈,會化友為敵,同時增大管理難度(渠道扁平了但寬度增加了);
“直控終端,消滅分銷”的企業則認為,終端已經碎片化(除原來的餐飲、商超終端外,隨著團購和后備箱工程的普及,單位、個人都是終端,呈現碎片化),直控終端減少了決策鏈條,能保證公司對市場的敏感度和政策執行到位(如果產品價格升級,一夜之間就可實現)。又因提高了利潤,可以增加品牌方面的投入。直控終端的最大好處是深刻把握消費趨勢和消費心理,這將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筆者以為,隨著農村商業網點的健全,農村連鎖終端勢必出現。到那時,廠家就會和終端對接,鄉鎮分銷商會逐漸消失。換句話說,消滅鄉鎮分銷是大勢所趨(就像原來的地級分銷商不復存在一樣)。但目前形勢下,是直控終端好還是消滅分銷好,還有待觀察。
二、渠道業績比(投入與產出)出現了“倒金字塔”現象,即省級市場不如地級市場,地級市場不如縣級市場。
在這個變化下開拓新市場,到底是“農村包圍城市”還是“城市包圍農村”?抑或借助不同的產品線,農村、城市一起進攻?
如果上述這些是戰術的話,那么圈定外埠市場范圍就應該是戰略了。行業內同樣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洋河、汾酒、郎酒、金種子、衡水等多數品牌是立足省內根據地,沿著根據地周邊省份進行片狀戰略布局;二是四特、口子、迎駕、皖酒等出現了“尋找產品價格空檔區域”,尋機在外埠市場進行點狀戰略布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局,也取得了很好的業績。
來源:大食品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