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到雙匯“瘦肉精”事件,再到近期速凍食品企業集體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中,總能看見那些行業龍頭企業的身影。(11月23日《經濟參考報》)
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的那樣,像思念、三全、灣仔碼頭這樣正規的大企業產品都不符合國家標準,這是非常可怕的。言外之意是,那些不知名的小企業或一些家庭作坊生產出來的食品,其安全系數恐怕就更低了。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盡管國家出臺了不少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也曾嚴厲打擊過,但食品安全事件仍像雨后韭菜一樣,過一段時間就會冒出來,給人一種防不勝防的感覺。為何總有企業甚至是龍頭企業都敢冒這個大不韙?除了利潤的巨大誘惑外,還和處罰過輕、食品標準過低有著直接關系。
龍頭企業做為行業排頭兵,本該是遵紀守法的模范,嚴格執行標準的表率,如今卻成了超標違法的帶頭人,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嘲諷。而食品安全底線一再退守、失守,民眾情以何堪?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僅僅是行業自身的問題,還事關政府的公信力,更是社會浮躁、道德滑坡的一種現實映射。
有網友建議,如果像治理酒駕那樣治理食品安全,相信會有一個不錯的效果。據統計,我國生產食品的企業有45萬家,其中較大規模的企業只有2.6萬家,占市場比例的5.8%,有35萬多家的企業都是10人以下的小企業。如此眾多的小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僅靠職能部門的有限力量去監管,勢必心有余力而力不足。更何況,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多頭監管體制,“九龍治水”反而增加了食品安全的監管盲點,很難實現安全監管的無縫銜接,由此,食品安全在很大程度上還要靠食品生產企業,發揮第一責任人的自覺性,把好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對所生產食品的安全問題負起完全責任。
食品安全關乎億萬國民的健康與生命,依法合規地進行生產經營,是所有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從業底線。但僅有這個底線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架設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高壓線,任何企業、任何人一旦觸碰,都會付出慘重的代價,輕則罰沒企業傷了元氣,重則企業破產或被收購,相關責任人受到刑事處分,構建一道無形的食品安全紅線,用強制和高壓之手扼制住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還百姓一個“入口安全”。(王永改)
來源:光明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