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納傳遞:就在公安部對制售假藥行為的打擊正進行的如火如荼之際,又一則關于藥品的新聞繼續占據著各大媒體版面的顯著位置。出廠價僅四毛錢的藥品,而在醫院的價目表上甚至可以標注到十幾塊錢元一支,這中間巨大的差價在讓所有人震驚的同時也不禁開始發問;這差價究竟從何而來,而最終流向了哪里,藥廠、醫院、醫藥代表,還是醫生的口袋?
關于藥價,國家從不缺少監管的部門,甚至還采取了政府定價、統一管理的措施來控制藥價的“虛高”。但是藥品暴利還是會時不時地充斥在藥品行業中,醫院在一定條件下,為了生存和競爭,通過收取藥品回扣的方式來進行發展資金的籌措也已經是整個醫藥行業中的“潛規則”。由此可見,藥價的瘋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醫療行業改革上的捉襟見肘。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藥品的暴利早就是顯而易見的事情,那么這些差價都進了誰的口袋?某知名藥廠的負責人曾直言不諱地說,醫藥差價其實早就是行業內都知道的事情了,藥品的生產者對于這些早就見怪不怪,但中間這二三十倍的差價,藥廠往往能撈到的只是利潤的鳳毛麟角,一個藥品大約也就掙一塊多一點的錢,利潤的空間其實是非常有限的,而真正在牟取暴利的,是那些醫藥代表。醫藥代表通過招投標的高價從代理公司的手中買來藥品,再用同樣的高價將藥品賣給醫院,而醫院則賺取相應的回扣,在這一來一往的交易中,代理公司、醫藥代表、醫院三方都能均衡地獲取到相應的利益,而真正受到傷害的是那些被蒙在鼓里的患者,以及他們的錢包。
招投標價格的瘋狂直接導致了藥品價格的瘋漲,藥品暴利的背后究竟說明了什么?不得不承認的是,采用招投標的方式的確對于藥品行業的競爭力和活躍市場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它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國家自推行了新的醫改政策以來,的確是作出了一些讓人值得欣慰的成績,老百姓可以體會到“醫改”帶給我們的些許變化。但是若想切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除了對市場的監督、要求行業內的自律,更多的時候相關部門更應該開始及時的反思政策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人們現在經常說“看病難”,若是相關不能再不能找到平衡解決藥品借個問題的辦法,日后怕是再會出現“吃藥難”的問題。藥價瘋漲,中間這數十倍的差額,可以說是直接導致老百姓抱怨醫療體系不健全的原因之一。如何公開透明地實行藥價監管,告別藥品暴利的黑洞,確實需要多部門的配合和更多的來自社會的聲音。
來源:光明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