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民普遍反映菜價有明顯的下降。蔬菜類的白菜、蘿卜、菜花、甘藍、土豆等,配菜類的蔥、姜等,水果類的獼猴桃、蘋果、碭山梨、黃橘等,肉禽類的豬肉、鯉魚等的價格都有明顯下降。昨日記者走訪了位于市區的6家菜市場以及數家超市,包括南菜市、北菜市、解放路菜市場、紅星小區菜市場、劉莊農貿市場、秦莊農貿市場。采訪中記者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同樣以大白菜為例,紅星小區菜市場最貴的白菜賣到了0.8元/斤,而南菜市最便宜的白菜僅0.2元/斤,價格差距高達4倍。蔬菜價格“同城不同價”現象明顯。據市民與菜商介紹,房租費、附近小區消費能力、日銷售量的差異造成了這種現象。
賣菜也得看人賣
相信有不少市民在買菜時會境遇如下對話:“多少錢?”;“給你算便宜點,1塊5,平時我都賣2塊的。”;“那么貴”“我們家的菜好,1塊的那是啥菜。”;顧客扭頭就走;“給你算1塊吧,別給別人說,我哪賣過這個價啊!”
記者在紅星小區菜市場采訪時,除了有店面的商販的價格很難“撼動”,一些推著車子的小商販的菜價的還價余地可謂相當大。記者觀察同一位菜販十分鐘中,同樣購買甘藍,一位老大娘經過討價還價后以每斤3毛成交,而一位穿著時尚的年輕姑娘卻以5毛每斤的價格買了兩棵。“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人不知道菜價的市價多少,他們多為一些上班族、做生意的以及富太太們。對于他們來說,多點少點根本不影響。賣菜也得分人賣,看著有錢的,不宰他宰誰!”
自賣頭菜價較低
市民張大媽退休已經5年了,每天家里有5張嘴等著她做飯。張大媽驕傲的說,“5年時間,練就了一個菜價殺手。”據張大媽介紹,她以前上班的時候很少做飯,那時候偶爾一次買菜也經常被“坑”;但退休后每天買菜的經歷讓她對菜價可謂了如指掌。現在的張大媽經常看新聞,為的是了解菜價的“行情”,做一個“買菜達人”。
張大媽告訴記者一個小竅門,“我買菜的時候,要是碰到自賣頭的才絕對不買攤兒上的菜。自賣頭的菜又新鮮又實惠。”但張大媽說出了另一個憂慮,“以前我住電力二處,在解放路菜市場經常會有自賣頭。但現在我搬到了國翠城,對過紅星小區的菜不僅貴,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個自賣頭。”
來源:轉載: superman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