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日前表示,中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出口食品在國外的檢測合格率也在90%以上,整體水平持續穩定提高。蒲長城說,“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食品生產企業當前應加強誠信建設和行業自律。(據11月13日中新網)
在一年前召開的第八屆中國食品安全年會上,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熊必琳聲稱:“多年以來我國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內銷食品的合格率卻只有90%左右。”該數據與國家質檢總局提供的檢測合格率相比,實際內容一致,只是所表達的方式不同,但卻指出了食品合格率內外有別,國人所享用食品的安全率過低。
或許在蒲長城副局長看來,90%的合格率就很高了,表明絕大多數食品都處于安全狀態,出問題的尚且不到10%的比例,消費者應該感到滿意才對??墒?,這就出現一個悖論,既然絕大多數食品都是安全可靠的,那為何食品安全問題仍然屢屢發生?為何越來越多的食品種類都被曝出黑幕?為何廣大消費者對食品越來越沒有安全感?顯然,質檢部門與普通消費者之間距離太大,雙方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看法并不一致。
這也不奇怪,質檢部門乃是從市場檢測的角度出發,從全面抽檢所做出的檢測結論,那么必然會出現合格率大于不合格率的結論,否則食品行業無法維系。可是,普通消費者則是通過日常生活感受所得出的結論,對于每個人來講,只要接觸到一種不合格食品,就會有種被欺騙、窩心的感覺,更何況媒體持續不斷地曝光出各種不良問題食品、嚴重食品安全事件,更讓人產生食品安全有江河日下的趨勢。
當然,最關鍵的是,質檢部門所面對的是食品生產商、銷售商,抽檢的食品只是用來檢測并不是食用。而消費者面對的則是千萬種最終商品,當購買到或吃到有問題的食品,其所付出的就不只是金錢,還有精神上、肉體上的損害,這是質檢部門所不能體會到的。因此,在看到質檢部門強調食品合格率在90%以上時,消費者則會覺得,為啥我們的運氣就這么差呢,總是碰到那剩下的10%?
從理論上來講,任何食品安全問題都是無法原諒的,都是應該杜絕的。但是,目前在我國的食品生產、銷售領域,存在著許多問題,不僅僅是生產商和銷售商的責任,也與法律松弛、監管不給力、處罰太輕、商業道德敗壞等多種因素相關。而蒲長城所言“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顯然有失偏頗,將責任全部推給食品生產企業,亦有推脫自身監管責任的意圖。這樣的做法,無法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同,必須加以批責。
來源:商都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