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日前表示,中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出口食品在國外的檢測合格率也在90%以上,整體水平持續穩定提高。蒲長城說:“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11月13日中新)
我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對于食品安全已經有些脆弱的社會神經來講,這無疑是個好消息。然而,有不少網民對這個數據卻并不買賬,這也并不難以理解,基于較低的食品行業標準和監管的有效性,這個看上去很可觀的數據并不那么符合民眾的現實體驗。
現實中,對食品安全的不放心,仍舊是一個令人焦慮的公共話題。一句“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的斷言似乎并不能緩解民眾的焦慮。對于食品安全,到底是生產者的行業自律更重要,還是監管更重要,看上去很像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監管者自然可以去強調“監管不是萬能的”,最終還要依靠行業建設,而另一方面,生產者也很有可能因為監管上有機可乘,才會為了利潤鋌而走險。前不久,強生在回應其嬰兒洗發水含有毒物質時,不就是拿著已經通過監管機構的審查作為擋箭牌嗎?如果民眾依賴企業的道德建設,而企業卻把責任推到監管方時,我們又該作何感想呢?
在這樣的邏輯下,似乎可以把這個“羅圈架”打到天亮,但最終還是沒人給百姓餐桌以足夠的信心。并不是說食品生產行業不需要進行誠信建設和行業自律,但作為本該對公共利益負責的食品監管方面,似乎該更多考慮如何通過監管來促成食品安全的實現。
如果一味地將責任推給生產方,而不去擔負監管本應該承擔的責任,傷害的不僅僅是監管部門的權威,更是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曾經有這樣一條新聞,出于對食品安全現狀的憂慮,部分機關單位、大型國企、民營企業、上市公司、金融機構或個人自發組織在城郊租上大小不等的土地,形成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這些自供、特供的食品顯然沒經過什么監管,而且相信大部分也都是安全的。但是,這樣的食品安全完全是一種“人人自種門前菜,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現實窘境,非但不會讓民眾對食品安全感到安心,反倒更容易增添一些焦慮。
“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但是不安全的食品也是“生產”出來的。有了堅強有力的監管,生產者才會去生產安全的食品,如果沒有監管托底,那生產出什么樣的食品完全就成了聽天由命了。
來源:華商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