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中旬開始,生姜價格降勢再現。目前全國生姜價格大幅低于去年同期,11月2日價格同比下降45.5%,供給過剩,價格暴跌,菜賤傷農,姜農平均每畝損失1500元以上。此外,一個月以來,我國九成省區市大白菜價格下降,其中北京、天津、河北、海南、遼寧價格降幅達50%以上,每斤不到4角。
為什么我國每年都會出現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現象?直觀原因當然是,農民在種植時依去年的價格,如果去年價格好,今年大家都種,就導致供大于求,價格暴跌;今年的低價又會在第二年使大量農民棄種,供應減少,供小于求,就導致價格暴漲。農產品就在這一惡性怪圈中跌漲,致農民損失慘重。
其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其一,目前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價格差太大。我國政府對糧食作物一直承諾敞開收購,農民賣多少糧,政府都會照單收購,近年來我國糧食價格一直也在微漲,很少出現暴跌現象。為什么農民不選擇種糧食而要種植風險很大又不易貯藏的生姜、大蒜與白菜?
這是由我國目前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價格差距太大所造成的。小麥、玉米、水稻價格雖旱澇保收,但屬耕地約束型作物,產量難以提高,每畝純收入能有500元就很不錯了。我國農民人均耕地又很少,除新疆與黑龍江農墾人均耕地多些,其他地區很難拿到大量的承包地。我國又一直實行低糧價政策,市場糧價一直在國家定價基礎上小幅浮動。
而經濟作物一般隨行就市,通過集約種植能不受耕地面積約束,每畝產量很高,而且可一年多茬種植,價格高時種植一畝黃瓜、生姜,純收入兩三萬元也不算高,與種植糧食作物相比,每畝收入能多40倍甚至上百倍。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自然會吸引那些有經濟頭腦的農民冒險賭一把,即使一年賠一年賺,其收入也遠好于單純種植糧食。如果目前這種種植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收入差距問題得不到有效緩解,以后還會吸引更多農民種植經濟作物,從而致經濟作物價格出現更多暴漲暴跌的情況。
其二,商業投機者的加入也加劇了波動的頻率。除了一般跟風炒作外,近年來還出現商業性農民,這些農民一般是在城市打工后賺到了錢,當看到某些農產品價格高而有利可圖后,就通過貸款方式籌錢到農村大規模包地種植某種菜果,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中都有這類商業農民的影子。比如海南的商業香蕉農、江蘇的商業西瓜農、內蒙古的商業土豆農等,他們過去不種或者很少種植這些作物,當看到市場有機會就短期大量加入。這類新型商業農民投機者的加入,會使市場某種農產品短期內供給急劇增加,加劇了市場的動蕩,也讓原來一直從事某類農產物的專業農民受損。
其三,某些地方的不當宣傳。近年來一些地方一直在打造本地的特色產業,比如建“土豆都”、“姜都”、“蒜都”等,這些行為從專業化分工來看沒問題,但也有些地方其實并不了解全國市場的種植行情,只是為了擴大本地某類作物的種植面積,單純在補貼、灌溉投資上向某一種作物傾斜,人為地誘導農民大量種植,結果導致產量暴增,價格暴跌,今年內蒙古不少地區的土豆價格暴跌就屬這種現象。
來源:東方早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