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漲的豬肉價格,吸引了“洋豬肉”漂洋過海而來。在美國向中國大規模出口豬肉之后,墨西哥、芬蘭也嗅到了商機,近期紛紛組團來華開展“豬肉貿易之旅”。今年1至9月份,中國進口豬肉及其副產品達到87萬噸,同比增長44.6%。
洋豬肉進入中國,對于豬肉生產和銷售行業,恐怕是一個壞消息,因為這意味著國內的豬肉高價可能受到沖擊,導致行業利潤率下降。然而,對于消費者來說,這卻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未來可能以較低價格享用豬肉。
盡管有業內人士對于中國人可能消費到低價豬肉并不樂觀,認為豬肉進口量對于國內市場只是“杯水車薪”(每年國際豬肉貿易量是600多萬噸,而中國豬肉消費量達到5000萬噸),但是,也有人承認,“現在中國豬肉價格明顯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對于豬肉生產相對過剩的國家來說,這自然是一個商機。”
洋豬肉進入中國,除了影響貿易、經濟、食品業及其產業鏈外,也是在向中國發出一個信號:洋豬肉可能在洋奶粉之后,成為又一個推動中國產品質量改進的因素,這不僅對于消費者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而且對于扭轉劣幣驅除良幣的國內市場也是一個積極的因素。
質優價廉是產品贏得市場的兩大要素,正因如此,在質量上難以取信于國人的國產奶制品逐漸衰敗,市場也日漸讓給進口奶制品———主要是洋奶粉。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前,國產奶粉市場占有率達到60%,但此后很大部分消費者轉向洋奶粉,目前洋奶粉已占據中國奶粉市場半壁江山。而且,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洋奶粉已經占據了80%-90%的市場份額。
洋奶粉的市場擴張僅僅依賴于品質優良這個優勢,其價格遠超國產奶粉。盡管也有人拿出營養學標準,認為國產奶粉與洋奶粉差不多,而且洋奶粉也有質量問題等,但消費者并不買賬,個中原因無須贅言。不幸的是,洋豬肉也可能因循洋奶粉的模式慢慢占領中國市場,盡管現在份額還很小。瘦肉精像幽靈一樣一直徘徊在中國豬肉市場和消費者的餐桌,以致出現到中國來比賽的外國運動員被告知不能吃中國豬肉的情況,因其質量不過關,不僅可能影響健康,還可能影響興奮劑檢測結果。至于國內豬肉的其他問題,也頻頻見諸報端,例如,飼養周期縮短,飼料中加入大量抗生素、生長激素和其他添加劑等,使得今天的豬肉吃起來越來越沒有味道,營養價值也大打折扣。
現在,洋豬肉涌入中國市場的優勢在于價格。目前中國進口的基本是凍豬肉,到岸價為每斤7元多,而國內的豬肉價格普遍每斤超過10元,有的城市達到16-20元一斤。進口豬肉還有安全這個更大的優勢。例如,歐盟豬肉可以保證沒有抗生素殘余,更不會有瘦肉精,而美國豬肉抗生素殘余也比中國少得多。如此看來,洋豬肉像洋奶粉一樣蠶食中國市場只是時間問題。即便洋豬肉未來像洋奶粉一樣在占領中國市場后再抬高價格,恐怕也會有很多人愿意以高價換取放心。更何況有專業人員分析,進口豬肉將成為常態,因為這比在國內通過補貼等方式來提高農產品產量成本更低。
面對洋豬肉涌入中國市場,中國有什么應對之道?如果抱殘守缺,如設置進口壁壘,提高關稅,或給予國內豬肉產業鏈補貼,可能引發國際貿易爭端。因此,最好的辦法仍然是從生豬飼養的源頭加以管理,提高豬肉質量和安全性,以避免重蹈中國乳業被洋奶粉占據大半壁江山的結局。
來源:南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